Reviews & Articles
由景入心 — 談黃進曦《斗室島敘》
Grace GUT
at 5:53pm on 22nd April 2021
圖片說明:
1. 黃進曦 Stephen Wong Chun Hei, Twins (2021)
2. 黃進曦 Stephen Wong Chun Hei, Nowhere to Go (2021)
3. 黃進曦 Stephen Wong Chun Hei, Tunnel (2021)
4. 黃進曦 Stephen Wong Chun Hei, Balanced (2021)
All photos by the artist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is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Stephen Wong Chun Hei: Indoor Hundred Islands'.)
自「行山寫生」開始留意黃進曦,每次看他的作品,我都有舒心的感覺。疫情當道,好多創作人還未反應過來,他就做起「孤高的旅程」,用 Google Map 的街景服務「瞬間看地球」,在家對著電腦屏幕寫生。由「行山寫生」到「屏幕寫生」,黃進曦的應變能力令人讚嘆。近日他在 Touch Gallery 兩場展覽——從「斗室物遊」到「斗室島敘」,又可見風景畫家被困屋企,如何憑著想像,配合小擺設,越過現實條件限制,繼續創作。其中「斗室島敘」更令我欣喜。
「斗室島敘」系列中,黃進曦創作出一百座小島,島上各有一個人,「有人沉思,有人不安,有人玩樂,有人自在」。他解說,「去年開始大家都更意識自己像活在孤島上」,人與人間斷了連繫,但仍然「分享著同一個天空、夕陽」。
「行山寫生」也好,「屏幕寫生」都好,繪畫對象都是真實存在。就像他早前在安全口畫廊展覽《城外》的作品,畫作均以所繪之地點命名。在大風坳畫就叫《大風坳》,簡單直接。然而,這次「斗室島敘」的「估你唔島」,並非真實存在,而是藝術家想像出來。何以命名?不再是地名,而是一種狀態——像《Nowhere to Go》、《Floating》、《Balanced》等等。
看「斗室島敘」,畫與標題同樣重要。畫作,像是謎面;而標題,則揭出謎底。以《Balanced》為例,島呈 T 字型,微斜,但人與帳幕各佔一端,相安無事。畫面構圖的平衡狀態,正中題旨。如是者,一百座虛構小島其實蘊含著一百樣心情。「斗室島敘」的妙處在於「敘」,畫作不止於筆畫捕捉了島嶼形態,而是要敘述故事。所敘之心事寄託於島上,正是山水詩詞常見的「移情入物」、「借景抒情」技巧。古人失意於官場,往往寄情於山水。君不見今人遊山玩水,到底又要排解甚麼鬱結?瘋狂世界之中,有多少人祈求做到平衡,但平衡又要怎樣拿捏?無處可逃,漂浮,何嘗不是好多香港人的心情寫照?觀者對應心情便不難投入畫作,從中獲得理解和慰藉。
每個人的心境迥異,喜歡的風景也自然不同。我最愛《Tunnel》和《Twins》兩幅,大概對應近日朋友即將離港發展有關。隧道本來黑暗,往往用於形容黎明前的漫長等待。然而,《Tunnel》的山峰像露營的三角帳篷。隧道出口雖然未知,但不可怕,就當是去野外露營吧!又,畫中人物並非「腳踏實地」,而是連同行裝在細小的木筏上漂流。這份又孤獨又不穩定的心情,溢於言表。《Twins》予我的感覺類似。雙生兒本是最親密的同伴,但卻分別立於兩個海島,遙遙相對,可望而不可即。今時今日,又有幾多香港人被迫與最親愛的人分隔兩地?
畢業之初,黃進曦畫電子遊戲的虛擬風景,然後回到現實世界行山寫生。虛實之間摸索多年,多得疫情,他發展出情景緊扣的「斗室島敘」,由寫外在的景到描繪內心,似乎又邁開了新一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