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Reviews & Articles


重新審視失敗
Virginia LIU
at 7:13pm on 19th August 2020


圖片Captions:
1. Étude, 王思遨 (Nicole Wong), 2019-20 
2. I Will Tell You in Person, 王思遨 (Nicole Wong), 2017
3. 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王思遨 (Nicole Wong), 2020

(圖片為現場拍攝,由作者提供)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is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fter Nothing Happens’.)


去Rossi Rossi看香港藝術家王思遨(Nicole Wong)的首次個展,時值第三波疫情,畫廊場地昏暗,還以為摸了門釘,原來自己是當天第一位訪客。展覽名為After Nothing Happens,作品大部分掛在墻上,顯得展場空落落。最令人矚目的是場中一架自動演奏鋼琴。隨我走近,燈光亮起,音樂奏響,卻不是流暢的樂曲,而是斷斷續續的音符。音樂填滿大部分空間,我於是從一個失序的世界,步入另一個中。

之所以說是失序,因為展覽主題正是圍繞「失敗」而定。場刊上寫,希望能夠將失敗與慣常的負面情緒抽離,重新審視它的意義。場內作品與失敗最有關聯的,應該是場中那架自動演奏鋼琴——名為Étude的裝置作品。乍看隆重其事,聽來卻不入耳,原來是復刻了藝術家鄰居無休止推倒重來的鋼琴練習。香港居住空間逼仄,疫情中留守在家,被迫竊聽鄰居生活直播,應是不少人的苦澀體驗。但多數人大概會選擇戴上耳塞,而非如藝術家這樣「凝視深淵」,不止錄下鋼琴練習的過程,還請專業音樂人跟著錄音演奏謬誤百出的音符,並記錄成正式演奏使用的五線譜。「正確」被「謬誤」的姿態引領,「失敗」以「成功」的語言講述,挑戰慣常的價值判斷、語言系統和權力結構。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那枯燥重複的練習與其說是通往完美的陣痛,不如說是西西弗斯的旅程,映射著膠著的、進退維谷的現實人生。

Nicole的作品,在形式上非常簡潔,體量不大(這也是場地空蕩的原因),但作品背後的敘述可以波濤洶湧,形成張力極大的反差。展覽中的一件早期作品I Will Tell You in Person就是如此,它正對展覽入口,是一小張鑲嵌在木框內的樂譜,稍不留意便會錯過。作品的靈感源於一種現已滅絕的鳥類叫聲,現在流傳於世的錄音來自最後一隻雄鳥,但這種鳥類本應雄雌合唱。藝術家將這段錄音以樂譜形式記錄,行間有留白,樂曲缺失了一半。某種意義上,它可以被演奏,卻也永不能被真正演奏。樂譜隔著玻璃盒子陳列,視覺上的殘缺留白反而比聲音更為震撼。對比藝術家的前作,不難發現劍走偏鋒的視角正是她的特色,通過媒介的轉換,將情感濃縮轉述,這樣矜持的表達,反而接近事物真實的質感。

另外一件觸及「末日」的作品是I am Sorry to Inform You,同樣簡潔的形式,一部分是陳列在玻璃盒中完好的紙折五角星,另一部分的五角星則已經拆開、攤平成為紙條,列陣在一個大相框裡。原來五角星之中,印著歷朝歷代的地球滅世預言,已經拆開的那些預言,在歷史上已成過去,尚未拆開的,則是給未來的定時炸彈。半墻紙條,已凝縮了人類命運的生死險關。標題起得充滿黑色幽默(她的許多作品標題都有趣),那些已經「拆彈」的壞消息,一掃凝重氣氛,帶上詼諧的色彩。呼應展覽的標題’After Nothing Happens’, 日光之下無新事,也許便值得慶賀。

從語言的失落,到預言的失效,不論創作時有心無心,在觀者眼裡,恰好成為了現實世界的觀照。人們不正是處在失去語言和行動自由的當下,在一個個末日預言之下如驚弓之鳥嗎?藝術的魔力就在於,即便不是直接回應現實,也可以提供退一步觀照的餘裕。展覽原是要探討「失敗」的不同面向,它並非完全負面,而可以是一種進程和體驗,那抽離冷靜、舉重若輕的基調,乃至詼諧自嘲的態度,別具一種力量。


展覽連結:
‘After Nothing Happens’ Exhibition' at Rossi Rossi

http://rossirossi.com/contemporaryexhibit/nicole-wong-after-nothing-happens/



Search by Writ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