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Reviews & Articles


謝淑妮
John BATTEN
at 4:21pm on 20th January 2020


 

圖片說明:

〈謝淑妮:與事者〉 - 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19年。照片由作者提供。

Caption:
Installation views of the exhibition Shirley Tse: Stakeholders, Hong Kong in Venice, 2019. Photos: John Batten



(This article, entitled ‘Shirley Ts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English in Artomity magazine, December 2019.)


「蝴蝶捲起微風漣漪流動不停:旋風在遠處轉動。整個世界緊扣相連。噢,蓋亞!」 *

本年威尼斯雙年展中,謝淑妮以手工製作為主的觸感裝置可謂獨一無二的作品。威尼斯雙年展香港展館位於一座樓高三層的民居,謝氏的「與事者」展覽分別於地面樓層的室內房間和毗鄰的室外庭院展出。作品並非以平地一聲雷的科技又或以聰明概念作為藝術,也沒有宣稱「我大有來頭所以你必須注意我」或「我有著名畫廊支持」。它清新而不硬耍繁複,運用了撿來的和天然的物件,不經意地循環再做、勤勉地賦與新用途。它讓觀眾沉思,也提供了讓公眾稍息與思考的空間:藝術家安裝了簡單的鋁合金看台,那種放在運動場內一排排升高的座位。放在看台前的,是想像、抽象化的羽毛球球賽,名叫《Playcourt》(2019年)。而從庭院透過打開的大門往內窺看,就是在空間中盤桓的裝置作品《Negotiated Differences》(2019年)。

香港展館內展出的作品鼓勵參觀者思考。威尼斯是全世界最精彩的藝術城市,但在這裡舉辦的雙年展也可以是令人疲累的當代藝術體驗。香港展館刻意提供了歡迎參觀與坐下的地方,複製了威尼斯當地教堂,成為了自然地引人思考的空間。其他國家的展館少有提供這樣為觀眾設想的空間,讓他們慢慢細想展品。

《Negotiated Differences》既遠離也延續謝氏對抽象網絡和體制的興趣,她的前作敬畏而堅定地反對傳統觀念,而威尼斯的裝置則採取了較輕柔、開放、錯綜複雜的混合結構,連結與浮動、延伸與平閒,並連繫與激勵觀者跟隨、投入和考慮結構本身千絲萬縷的軌跡。謝氏解釋她的裝置與生於地下的植物根莖系統相似,由節點透過根與芽擴張。

這件作品以木為主,有別於她此前的塑膠創作。展覽策展人李綺敏表示:「車床是一種古老的工具,被視為各種機器工具之源。在旋動的車床上作業時,人的手即變成機器與物質的中介。在車製過程中,謝淑妮要順應木材的紋理,與之合作而非對抗,這可以看作是以觸感呈現協商矛盾。謝氏處理物料時考慮到道德、確認和相互交替。」成果是透過轉動不同品種和大小木材的轉軸,描繪真實與想像的物件。各物件之間以3D打印的接合裝置連起,整件作品融合了木材、金屬和塑膠。謝氏表示:「車製是減法,物件由削走木材成型,但3D打印則是加法。」

她的根莖在多個房間中蔓生,蘊藏的意念是不同品種的木材,或隱喻人類或任何複雜實體,「重量各有不同,而連接裝置也有不同角度。我想像它們需要與各方協商才可達至平衡。它們都因對抗萬有引力連接起來。」她明確地澄清指:「以人類的說法,這種相輔相成的發起者,也許是看清連接、發現自己在某些事物上有利害關係的人。」

2019年普立茲小說獎得主Richard Powers 的《The Overstory》一書,故事講述九個人物和他們與樹木的關係。該書提出所有樹木和其他生物都是互聯的。Powers的小說參照了蓋亞理論,這理論最先由2019年離世的化學家James Lovelock 提出,而Powers 書中的虛構人物微生物學家Lynn Margulis 則認為生物與世上的非有機環境互動,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的生物界,維持著地球脆弱的環境,讓生命得以持續。看到謝氏《Negotiated Differences》的一刻,我馬上想到了蓋亞。

正如李綺敏指出,謝氏的裝置回應了「反覆無常的社會政治現實」和生活中的「矛盾協商」,同時避免人工地重新構想謝氏的展覽,以令其符合或不符合香港的示威故事。謝氏的展覽遠在威尼斯,卻正正與香港多場反政府示威同期進行。她的展示難免與充斥世界各地新聞的示威影像相提並論,參觀者也向展覽導賞員提出關於示威的問題。事實上,示威故事也蘊藏於她兩件裝置作品內。謝氏提出理性協商才可確保體制健康,而香港的示威久久未能回歸「平衡」,只因香港政府在中國中央機關指示下,從未與示威者或城中泛民代表展開任何對話;可惜的是,協商與「相互交替」並不存在,連所有與事者也一樣。但是,在我進入香港展館前,卻在展館破舊路旁的外牆上以模板噴上了「未來?」一詞,像是謝氏展覽和它所反映的香港與中國內地系統性連繫的端倪。

問號是挑戰的意思嗎?是預視從禁閉到解放的突破?又或者只是對囚禁的存在式控訴? 謝氏的《Negotiated Differences》為展館牆上的塗鴉和香港現正面對的政治危機提供了令人驚訝、無法反駁又恰如其份的回應:對話與談判。

《Playcourt》設於展館的庭院,複製出一種香港常見的嗜好:在大街小巷、海灘或公園打羽毛球。遊戲只需要兩位參加者、兩個球拍和一個羽毛球就可以開始,連中間的網也不是必要的,想像的球網已足夠。謝氏的《Playcourt》取材自羽毛球的簡單,她複製出自己的版本:以抽象形態讓觀眾在腦中圍出球員、器具和球局的氣氛。為了加強街頭真實感,謝氏在正中間加設了一條天線,用來捕捉短波廣播訊號。經天線收集的收音機雜聲,混合著依稀可認的語言,為場景提供了點點人性——是抽象的兒童遊玩聲音。抬頭上望是從窗戶掛起的晾衣繩,正在把衣物風乾。這是來自謝氏香港長大時的場景,那個小孩子開開心心地在街上流連嬉戲的年代。

如果《Playcourt》說的是約莫的過去,《Negotiated Differences》便是約莫的現在。謝氏在加州生活了逾20載,是備受尊敬的大學教師和視覺藝術作家。不少香港人散居海外,謝氏正是其中一員,本展覽的策展人李綺敏也來自這個極多元化的社群。香港在本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惠於這個社群與生俱來的多元性。雖然高錕離開香港多年,但這位榮獲諾貝爾獎的香港人也形容自己「是屬於香港的」。這也證明了謝氏的根莖仍然精力充沛、茁壯成長。我們熱切期待她於2020年把展覽帶回M+ 展亭。

*節錄自Peter Hammill於1991年推出的大碟《Fireships》中〈Gaia〉的歌詞
* 2019年普立茲小說獎得主Richard Powers於2018年發表的《The Overstory》





Search by Writ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