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Reviews & Articles


對一隻膠鴨的態度 - 港人瘋狂程度遠大於官方活動
Oscar Hing-kay HO
at 4:35pm on 13th May 2013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is a review of the Rubber Duck Project.)


巨型橡膠鴨抵港,全城哄動,香港人攀山涉水「觀鴨」,瘋狂程度有如追星。這對於港人來說,的確是很有趣的集體經驗,遠較政府大灑金錢,在各區搞地標式公共雕塑,高舉凝聚社區力量,甚或出動官員洗地做騷,更能凝聚港人,引發不同階層的共鳴,成為本港近年最成功和歡樂的民間集體活動。


與黃色膠鴨仔一起沖涼,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年紀大如我,子女總會玩過,年紀小一點的,與小黃鴨共浴,更是親身經驗,一見到,自然感到親切。傳統藝術,總予人沉重和高高在上的感覺,涉深層意義,要解讀、要論述,令看的人戰戰兢兢。但巨鴨卻不同,是童年玩物,大家從生活之中,早對它產生了不可割裂的感情,令「追鴨」活動有別於其他文化藝術活動,親切輕鬆得多,無怪全城為鴨瘋狂!

當然,有些人或者不同意,這隻遊走於維港的巨鴨,是文化藝術,但就我角度,成功的藝術,可以簡單又有趣。巨鴨正是淺白具體的符號,與香港人的生活經驗結合,成為近年最入屋的「藝術展覽」。對比起同一時間在西九舉行的藝術展,市民的反應南轅北轍,這或可給予有關當局一個啟示,就是深入淺出的演繹方式,破除「藝術=沉重」的迷思,或可令香港人真正領略藝術可融入生活的樂趣。


事實上,不少人都說,香港人好實際,對藝術無興趣,但其實,喜歡看美的東西、追求美好的事物,乃與生俱來,只要找到真正有共鳴的藝術形體,自然就會有反應,這隻巨鴨,正是最好的示範。巨鴨的外形平易近人,本身已夠吸引,加上體型巨大,相當於六層樓高,較陪伴我們沐浴的小黃鴨,大上幾千萬倍。這種「巨大與微小」的微妙變化,最堪玩味。

試想,平日只會在浴缸出現、小如手掌的Rubber Duck,一夜之間竟變成龐然巨物,偌大的維港,成為巨鴨的浴場,這種「轉化」,對觀者認知上的衝擊很大,也是趣味所在,難怪連成年人都對追鴨樂此不疲。因為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很多時來自生活經驗,舉例我們會認定毛澤東像、大衞像,是特定的符號,代表宏偉,這種認知根深蒂固,但有朝一日,你竟看到小小的浴室鴨成為巨物,在熟悉的維港暢泳,引發的歡樂和興奮感覺,自不言喻。


加上巨鴨在維港遊走,活動的展場,衝破一般藝術展覽在地域上的限制,也令參與的人數能夠以幾何級數上升,成為容納不同人可同一時間參與的集體活動。如之前的多啦A夢展,由同一機構籌辦,雖然同樣引起熱潮,成為受歡迎的群眾活動,但論規模,卻猶有不及,其一是多啦A夢只限某一代人的文化經驗,加上展場限制,自不能同日而語。

此外,低迷的經濟、爭拗不斷的政治低氣壓,苦悶的香港人,渴望經歷共同的快樂經驗,這隻巨鴨,正好將大家串連在一起。也許,快樂就是這麼簡單,嘔心瀝血的藝術品,還不及沖涼鴨的驚人魅力。集體回憶,在紛爭不斷的今日,可以忘憂,怎能不大受歡迎,成為凝聚港人的金紫荊?


記者呂麗嬋筆錄。原文刊於《蘋果日報》2013年5月6日。

 

 



Search by Writ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