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Reviews & Articles


創作的自虐
Oscar Hing-kay HO
at 12:03pm on 19th December 2011


(This article entitled “Creation is Self-abusive Process”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藝術創作是個自虐過程。

艱辛的操練歷程、不絕的探索,無盡的失敗和嘗試,隨時花上幾年或更長時間,為的是追求、發現那某種效果和境界,具體地表達糾纏於心底,若即若離,卻又急於湧現的迷糊狀態。有時候好像胸有成竹,但走出來的又遠不如意,碧落黃泉盡搜遍,終於有一天,那奇妙的一刻出現,所有東西突然走在一起,多年的追求,終於完整實在的展現眼前。就像叩門多時,大門終於打開,如聽仙樂,難以筆墨形容。因為大門打開,隨後而來便是熾熱的創作,一件又一件的作品洶湧而來,墮入忘我境界。同儕讚嘗、評論界積極回應,還有作品受歡迎所帶來的市場經濟效益,不過最重要的,是那創作的滿足和暢快。

很快這努力鑽研出來的創作方法,變得熟鍊圓滑,信手拈來即可走出令人讚賞的作品。但是,去到了最高峰,也是要把一切推倒重來的時候,就如西敘福斯Sisyphus的神話一樣。

藝術就是不斷探求、創新的過程,可能不應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但創作始終是和生活、閱歷緊密相貼的。只要生活、成長下去,創作是不停的流動,像是打開一道一道的門,每次都發現新風景,一片又一片,根本不可以也不可能停留在同一狀態。但偏偏很多藝術工作者,開了第一道門後便停滯不前。

作為策展人,我看見太多這「一旦成功便只停留在固有狀態遊逛」的例子,或許應該說是「一旦成功便死了」。做成這不長進狀態,有心理和經濟因素。歷盡艱辛發掘出來的一套,且備受文化界認同,可以稍一喘氣便得轉過來要把它掉棄拆毀,重新走進迷糊的混沌,這不是自虐是什麼?除非是心理狀態強悍、或是創作衝動難以自控,才可以毅然放下一切重新上路。對那些因為這創作上的突破而名成利就的,更容易會因為經濟收益而難以放棄,於是有軀殼沒靈魂的不停舞動,翻來覆去仍是那款舞姿,直至有一天市場的熱情退卻,漸漸消失。但市場上充斥著對只曉軀殼不懂靈魂的買家,這些舞仍可跳一段時間,但作為創作人,其創作歷程早已結束。這種情況並不鮮見,特別是年青藝術工作者,一旦冒起便只是在既定框子中走不出來,在香港也見過好些例子。

我不介意觀看失敗之作,如果創作者是有所追求,嘗試後即使失敗,也可感受其實渴求和掙扎,那個失敗是充滿人性的。最悶蛋的是那些已經無話可說,偏要找個議題作藉口去重覆自已的作品,盡是空言白,即使濃妝艷抹也遮蓋不了蒼白,越來越對看展覽沒興趣,就是因為今天實在有太多這類的藝術。

一旦成功,蜜月期過後便得把心血拆毀,絕對是個自虐的過程。從來不贊成為創新而創新,但呼應時代脈搏持續尋求新可能性,也是創作活動中的自然狀況,而這狀況也不只適用於藝術創作上。例如與藝術緊密相連在展覽策劃,同樣需要不安於現狀的不斷打破不斷摩索。事實上也不能不持續摩索,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藝術的定義、藝術館的角色等,面對空前的挑戰,各種傳統理念分崩瓦解,根本上就要不停的反思回應,找尋新的定位,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再加上藝術館同業競爭激烈,雙年展到處湧現,能否突圍而出,就是能呼應時代變遷,不斷拓展新策展角度和視野,否則策展工作重覆又重覆,即至可有可無,再無人理睬。

創意的特點,是不能停留在安頓之中的不斷自我鞭策,在私人層面,尚可倚賴個人意志,但走進機構建制層面,情況便不是那麼簡單。機構有一定的保守性,也不是個人意志可以輕易改變。政府機構更則更加保守、貪圖安頓,根本不能容許隨便把東西推倒重來,更遑論冒險和實驗,讓他們來搞文化只有死路一條,因為官僚文化與創意文化是本質上互相矛盾的。走進了官方機構,想自虐也不能,因為官僚文化不容許有自虐的空間。這是我在政府裡面工作兩年所得的經驗。


原文刊於《當代藝術新聞》2010年11月號



Search by Writ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