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s & Articles
李志豪的座墊 : 「上帝救助女王」和「起來,起來」
Frank VIGNERON
at 5:32pm on 13th April 2012
Captions:
1.-3. Lee Chi Ho. Domestic Sculpture. 2011.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and is a review of Lee Chi Ho’s works.)
首先,讓我三言兩語、簡單地介紹一下香港的文化藝術生態環境的發展情況。多年來,那些自視對藝術持專業態度的香港藝術家皆由港大藝術系培養造就,如陳餘生(1925年生)、朱興華(1935年生)。幾乎同時及在往後的日子裡,香港中文大學造型藝術系幾乎培養了本地所有的藝術人才,這情形一直延續到上世紀最後二十年。現在情況有了極大的變化,許多由設計學校畢業出來的人亦熱中於藝術創作。這一、兩年來,剛成立的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亦為香港培養出了創作出極前衛的藝術作品的青年藝術家。例如方琛宇(1985年生),在浸大視覺藝術系畢業後,便轉往中大攻讀碩士課程,我稍後將在本系列的另一篇文章裡詳細的談論他。在2011年浸大視覺藝術系畢業展上,所有畢業生均展出了自己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青年藝術家李志豪(1987年生) 對香港社會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作出思考的系列作品。這是一些坐墊或類似坐墊的一些東西。在坐墊上畫有對比強烈的一些圖畫。有些畫確實非常複雜,需將坐墊攤開方得見廬山面目:這是一些表現香港雕塑的畫,有英皇喬治六世、維多利亞女皇、匯豐銀行門前的石獅子以及1887年至1902年間該行總裁第一准男爵Thomas Jackson爵士(18471-1915) 的雕像。另一個坐墊上則畫有惡心的「金色洋紫荊」的雕塑,這是眾多內地游客必到之處。在香港人眼中,他們既有趣又可怕。
藝術家是這樣說的:「這件作品是受港英時代雕塑的啟發而創作的。我把這些公眾雕塑改造成私人物件(一些日常用品),把它變成「『柔軟雕塑』。1997年香港回歸時我只有十歲。柔軟的雕塑代表了我對殖民地香港的歷史的模糊記憶及香港人對身份認同的迷惑。除了英治時代香港的雕塑外,我還選了紀念香港回歸的「金紫荊」雕塑。因為有人認為,回歸即意味着另一個殖民時代的開始。我希望這作品能展現香港人在對國家民族認同的問題上所持的自由開放的態度。」在展覽會的圖錄上他這樣寫道:「我的作品透過將相對的元素並置,如公共與私人、傳統與創新及嚴肅與幽默,以帶出戲劇的矛盾感覺。」
我們會想起中國藝術家潘星磊(1969年生) 的暴力,他將維多利亞女皇的鼻子給壓扁了,使她看起來更像中國人。我們也會想起曾經是Para/Site掌門人的藝術家李民偉,他的行為藝術由於需群體參與而又不破壞任何東西,因此便格外巧妙。他組織參與者圍繞着匯豐銀行的石獅子,舉起疊床來「舞龍」。這些疊床曾經被用來評估香港公屋居民佔多少空間的基準。
李志豪本可選用其他媒材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暴力。但他更樂於在坐墊上打滾,而不像潘星磊一樣採取對抗。大陸的藝術家由於某種民族主義情懷勢必表現出一種憎恨。而香港的年輕藝術家卻更瞭解這一事實:即這個殖民主義建立了香港(同樣建立了這家銀行,在經濟騰飛的年代,令香港如虎添翼)、這個理應壽終正寢的殖民主義、這個在歷史上作惡多端的殖民主義,同樣亦是形成香港文化身份的元素之一。雖然在目前情況下難於接受,但英國統治抑或中國統治,畢竟都可讓生活於斯的人們以某種閒適的態度來思考,或時而帶點幽默,時而帶點慍怒地觀察週遭發生的一切。
(Chinese Translation中文翻譯: Wong Yan Tak王人德)
本文原刊於《東西譚》2012年4月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Paroles, No. 232, April 2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