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ted Writers
This new section on the AICAHK website supports young Hong Kong writers. The latest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are below. Other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can be read by clicking on the 'Archive' year and month on the side-bar.
香港故事,何處再相逢
Wing Shan LEUNG
at 2:24pm on 21st October 2020
圖片說明:
1 .「香港故事」關閉在即,近來史無前例的人潮湧來參觀,即使是假士多也足以叫人悼念。
2. 兩年後,近代港督的政績還會再現嗎?
3.真正符合「故事」主題的,或許是這些假老店播放的真人憶述。
4. 外國人參觀此區時,會否以為香港人仍然有這些習俗呢?殊不知,對大部分香港人而言,這些也是如觀光活動般的特色存在。
5. 港人最為有感與中國一脈相承的時刻,寥寥數筆便交待完畢。
(This article, entitled ‘Till we meet again, Hong Kong stories’,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自2001年開幕,於2020年10月告一段落,步入為期兩年的整修。時局紛擾,輿論甚關注這次「內容更新」,一切彷彿來得突然;其實館方在數年前已進行研究 [1],計劃更新內容並非今年之事,但各種傳言與憂慮或許空穴來風。歷史會被如何重寫要兩年後才有答案,再次細看此展覽,卻能看出香港人多年來曖昧複雜的身分困惑——近年社會矛盾之一大伏筆。
身分曖昧:香港人、廣州人、嶺南人還是中國人?
展覽分成八大區域,從四億年前的化石和地質,一直展示至1997年的回歸。首兩區的大樹和原始人,實難以與「香港故事」連結,佔地卻甚廣。到了第三展區「歷代發展:從漢至清朝」,論述以「嶺南越族與中原漢族融和」為起點,香港歷史正式與「中原為中心的中國歷史」劃上等號,擺脫「南蠻」之嫌。博物館列出中國歷代政權更迭,香港輪流歸屬在番禺和東莞等縣內,宋帝南逃便是未曾命名為「香港」的香港歷史之一。到了第四區「香港的民俗」,列出原住民四大族群,以遷入香港先後次序、生活習俗和經濟活動分成本地和非本地。「本地人」的宗祠呈現新界大族的習俗,本地是指香港嗎?四海為家的水上人,又是否認同自身家在香港?博物館的論述經過學術研究者的梳理,但卻衍生含糊的身分定義。這些人與物既能是香港故事,同樣能說成廣州故事,失卻獨特的一面。
正如韓國學者柳泳夏在《香港弱化》一書中所評 [2],第四區展覽似在為香港尋找不存在的根,以大中華的習俗為支柱,鋪排「香港以中國為根」的主軸,便能順利過渡至中國割讓香港予英國的故事。如此一來,當第五區進入鴉片戰爭,林則徐是民族英雄,英國管殖是列強霸佔,也變得順理成章。展覽在用字方面往往變化不定,以「華人」為主、偶爾用「香港華人」。當介紹一些文化傳統時,間中變成「中國人」,而到了第七區抗日戰爭時,中國又成了「我國」。然而抗日勝利後,英殖政府再執政,香港又「重光」了,承認了英國管治香港的正統。最後一區是1997年回歸事件,後記總結「香港回歸祖國」、香港政制與文化和中原「一脈相承」,這正正表明了館方的立場。數代定居香港、土生土長的尼泊爾裔、印度裔、猶太裔和其他歐亞裔人,讀到此處頓成外人,身分變得尷尬無比。遊走在小小展區,人也快精神分裂了,曾經是英國香港人,現在是中國香港人,那麼曾否有過香港人呢?
是誰的歷史故事?
香港因為成了英國殖民地,才正式劃分了邊境,出現真正意義和概念上的「香港」;撇除一切政治因素,也難否認真正的「香港故事」於此時才開始,香港也不再是廣州新安的南端一點。可惜此後的展區,卻變成了遊樂園般的美好舊城,早期的華洋衝突、影響深遠的六七暴動、港人團結發聲的八九民運均輕輕帶過,香港近百年累積的身分矛盾更無出路。我曾帶過長者參觀此展覽,不少人在看到多位港督照片時,總會如數家珍地讚揚其中數位港督的政績如何惠民,間中又會講到香港經濟發達時,帶彩色電視機坐火車回鄉送親。大家間中「戀殖」,間中「愛國」,也是貨真價實的香港故事。
複雜而無解的情緒,多元又多變的身分,正正就是香港故事。香港人同時擁抱中西兩種文化,又用數十年時間混出自身,才是此地的本土文化,就像茶餐廳那杯鴛鴦,何苦偏偏要說成是混入了咖啡的奶茶?博物館大可訴說更多元的故事,給予各自表述的空間,無需定下立場。用種族膚色、語言文字、生活習俗來決定族群無疑是一種方法,但共同的價值觀何嘗不可?可惜林鄭批評香港近年過分強調本土文化,抹殺了港人漸漸衍生出的獨特身分認同,表明官方再不容許香港人的概念,更不需要香港故事。不要緊,展覽後記的結尾寫得最好:「香港人書寫的故事仍將會日復日、年復年的永遠延續下去」,只要堅持相同價值觀的香港人一息尚存,無論身在何方,香城歷史總會流傳。
註:
[1] 香港歷史博物館為更新常設展覽,於2015年起進行了多個研究項目,內容概要可見於https://hk.history.museum/zh_TW/web/mh/exhibition/hksrenovation/research.html
[2]《香港弱化 : 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敘事為中心》 ; 香港: 紅出版(圓桌文化), 20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