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Invited Writers


This new section on the AICAHK website supports young Hong Kong writers. The latest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are below. Other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can be read by clicking on the 'Archive' year and month on the side-bar.

如果可以不只懷舊 — 楊學德個展《好像在那裡見過你》
Grace GUT
at 5:23pm on 23rd September 2020


圖片說明

1. 楊學德,「古渡口」, 2020
2.  楊學德,「大沙池」, 2019
3. 楊學德,「等埋你」, 2019
4.  楊學德,「長相廝守」, 2020
5. 楊學德,「你未打畀我」, 2020
所有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is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Have We Met Before’ by Yeung Hok Tak.)


楊學德個展《好像在那裡見過你》,儼如 2020 年夏天的「花潮」——誰沒有到海港城看畫,「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點時間,去湊個熱鬧」。瘟疫持續數月,政治氣氛持續不明朗,末日將臨的低氣壓之下,令人期待的展覽確實帶來多少安慰。7 月爆發第三波疫情,令人措手不及,全城整月減少出外、居家避災。情況方才稍為緩和,8 月尾開幕的展覽可謂正是時候。

事隔四年,楊學德再次在海港城做展覽。如果說,今次展覽是上次的續集,由 2016 年《海港》到 2020 年《好像在那裡見過你》,展題吐露出家園漸變陌生的感嘆。外貌早改變,處景都變,但題材未變,這幅那幅「好像在那裡見過你」。

這種錯覺大概是楊學德從生活收集素材,像剪報儲起圖像,如:公屋、球場、巴士、小輪、高達、超人、碼頭、鐘樓……並於畫中重新排列組合這些「香港符號」,化成不同作品。萬變其實都不離其宗。就像放在展場最裡面靠窗的《大沙池》,背景只是普通海灘,但加上一座舊式遊樂場常見的攀爬鐵架之後,立即變得「好香港」。「香港符號」似乎是楊學德重要的創作素材。符號勝在夠精練,一看就能勾起觀眾的回憶。然而,畫面上符號一再重複出現,難免有時覺得眼熟,似層相識。

除了改變排列組合的調整畫面之外,楊學德也巧妙地利用標題區分作品。他畫筆盡量「客觀」描寫場景,但文筆卻提出「主觀」看法,營造故事效果。就像入口處所放的《古渡口》,畫中天星碼頭插上米字旗,天星小輪化身鯨魚。碼頭和小輪是常見題材,但「古渡口」的標題有效地引起觀眾懷古的情緒。乍看起來,這可以是一幅融入畫家想像的魔幻現實風景畫,若然另取別名,隨便提意一個《秋鯨擱淺》(註:香港作家蔣曉薇小說新作之名)似乎亦無不可。然而,現時標題再一次帶觀眾回到「懷舊」、「老香港」的主題,變相令作品囿於某些既有的閱讀角度,好像有點裹足不前。

不過,人們說《好像在那裡見過你》看得感動,不止於所懷之舊共通,更是畫作帶來安慰。就像很多人喜歡的《等埋你》構圖簡單,「香港符號」——已淘汰的「中巴」——一再出現。山崖邊,巴士站,即使只有一個乘客在等車,但也決不會把你遺忘。巴士可能姍姍來遲,但還是會來,接你離開。巴士似是盼望的象徵,「等埋你」寓意「終有日會望到」。遮蓋標題也好,觀眾還是可從畫面構圖閱讀出作畫者背後那份勵志精神,走出純粹懷緬昨日的情感。

《等埋你》似是過渡作品,今次展覽披露更多變化的端倪。「香港符號」雖然不時出現,但楊學德悄悄地引入自然,在「好香港」的建築物之中加入一些普世的山水花草,看來應是受到後輩畫家黃進曦的影響。楊學德向來畫城市生活居多,而黃進曦則寄情山水。二人自去年合作《城外》聯展相識。看起來,他們所繪的對象差異甚大,但其實楊學德的城、黃進曦的山很多時都取材自香港。某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他們部分作品正在嘗試處理畫「香港」命題。今次展覽正是二人聯展之後 ,楊學德再度公開展示近作,不難看出他與黃進曦互動的痕跡。

其中《你未打畀我》和《長相廝守》,標題寫得虛一點,似狀態多於故事。畫中沒有人,構圖近於黃進曦筆下的山水。兩畫主角分別是公屋和電話亭,雖然都是那些老是常出現的「香港符號」,但被樹葉簇擁、藤蔓纏繞。視覺上,「自然包裹城市」的意象明顯,我甚至覺得藤蔓攀附於「香港符號」,最終會把舊物一同拉倒。很愛,你想抱住它;但太愛,你卻會最終毀滅了它。我看得很悲觀。

「呢啲叫做『回歸返自然』。」我跟楊學德分享這觀點時,他說希望有這麼一片淨土,把被拆走的東西收進永恆。拉倒原來不是終結。納入黃土,融入自然,真正化作世界的一部分。想法頗為道家。正是這種逃離城市、藏身山林的退隱心理,讓我覺得楊學德的創作可能開出一道新門。他早已儲起一大堆城市版「香港符號」,多年來操作純熟,是時候繼續開發新領域。會不會是「山林版」呢?城市與自然如何互相作用?畫作將會出現甚麼變化?繼續拭目以待。



Search by Writ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