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ted Writers
This new section on the AICAHK website supports young Hong Kong writers. The latest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are below. Other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can be read by clicking on the 'Archive' year and month on the side-bar.
馬琼珠:只道是尋常當初
Fizen YUEN
at 6:41pm on 17th July 2018
圖片說明:
1.-5. 〈時間曾經打一個摺〉展覽現場
(This article entitled ‘Ivy Ma: Back to Ordinary’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by Fizen YUEN.)
去年,咩事藝術空間、百呎公園、Spring Workshop等非牟利藝術空間相繼停止營運,有藝術工作者擔心發表的空間會收窄;但合舍、common room、foreforehead等獨立空間的陸續冒起,又彷彿讓人看見一種不同的想像 —— 這些空間無獨有偶,都以跨界概念營運:是精品店、書店、咖啡室、工作坊,同時也是藝術展覽場地。平日,也許大眾很少會到商業畫廊看展覽,但當藝術展覽以這種混合的形式,隱藏在大眾平日較常接觸的環境中,或許可以消彌大眾和藝術之間那段看似不可僭越的鴻溝,令藝術真正變成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開拓展示藝術的另一種光譜 。
在這個脈絡下,富德樓的艺鵠ACO也開始了新的營運實驗。富德樓有不少單位以低價出租予藝術家及藝文組織,而六樓的空間則由十四樓的艺鵠ACO管理,今年開始,會變成藝術展覽場地,像畫廊般運作,讓藝術家有更多空間展示作品,亦鼓勵大眾收藏藝術品。長遠來說,當購買藝術的不再只是收藏家,藝術家也可以少一點顧慮,更加自由地做一些不商業、貼近自己內心想法的作品。
馬琼珠最新系列的創作就屬於這一類型。多年前,馬琼珠曾經租用富德樓為工作室,這次她回到富德樓舉行展覽《時間曾經打一個摺》。離開一段時間後,這次展覽,彷彿就是她打下的摺,見證她的轉變。「摺」是立體的,雙面的;幻想它形成的過程,會發現時間的痕跡,力量的痕跡,思考的痕跡。
她自言過去不習慣由空白開始創作。她主要透過現成文本的拼貼、重置提煉出新的詩意和美感,曾取材廣島原爆紀念館的歷史照片,或是將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盆栽加工、放大、重置成作品中的主角,呈現微小的、被忽略的美好事情;2014年雨傘運動之後,馬琼珠的個展《去年》就透過擦、刮或塗鴉的方式,轉化一些參與抗爭運動的學生相片為創作文本,介入社會議題。
隔了三年,對照社會現況,不得不承認當代藝術作為一種知識生產、回應社會或論述手段,終歸是無力。在物是人非的世界,或許只有謎可以到達另一個謎,所以這次展覽,她不再論述社會議題(只含蓄地將展覽日期設定於六月四日至七月一日之間),放逐了有象徵意義的現成物,在視覺效果上出現鮮明的轉變,變得極簡單、直接、只在乎觀眾當下觀看的過程。而她以往作品中脆弱、纖巧、碎片的感覺幾乎完全消失,但其細緻、靜謚的精神氣質,經過沉澱後依然保留。如果作品可以反映藝術家的性格,或者我們可以理解,她的人生已經過渡至一個全新的階段。
當捨棄一切意義的時候才可以肯定,物料作為一種日常語言時,可以帶來一種普世的、原始的感知和想像:《無題》的碎塊金箔和《十九次飛行》的橢圓黑,令人聯想起星星和黑洞;作品《面》在木板掃上兩種黑色,中間以雕刻的一條線作分界,顏料折射光線時每秒鐘的細緻變化,流露木材獨有的質感;而《對角》正是呼應展覽名字的「摺」,淺淺紙張的摺痕經過倒模成不銹鋼後,轉化成強大的、深刻的力量。這應該是她對自己作品的一個期望。
百無聊賴正是美麗,那種微小的觸動,或許能讓麻木的世代喚回一絲敏感。藝術家靜靜紀錄時間走過,這些紀錄能否讓觀眾,獲得在尋常生活中堅定向前的力量?艺鵠ACO、馬琼珠、我們,會如何走下去,值得期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