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ted Writers
This new section on the AICAHK website supports young Hong Kong writers. The latest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are below. Other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can be read by clicking on the 'Archive' year and month on the side-bar.
合舍一周年
Tin Yan WONG
at 7:58pm on 17th July 2018
圖片說明:
1. 合舍外觀,特別之處是撐開的木簷部份,讓路人即使不入內,亦可與店內人員交談。
2. 除一般藝文活動,合舍會每月邀請不同的維修業界人士主持兩場分享會或工作坊,此外合舍亦提供工具租借服務。
3. 合舍於2017年6月下旬正式開幕時的首個展覽,正是以六位不同師傅為主題的「修物生活」,展出各維修專家常用的工具及相關資料。
4. 合舍首次獲海外藝文機構租用場地,是台灣網上書店「讀冊生活」舉辦的快閃書店,其間更邀請到港台兩地著名作家舉行座談會。
5. 合舍過去一年,兩度最擠擁的活動皆和音樂有關,圖為本地動畫「離騷幻覺」眾籌配套活動之音樂會。
(This article entitled ‘On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Form Society’ by Wong Tin Yan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深水埗,基層、多元混雜的社區,和政府浩瀚的文化區同處西九龍;諷刺是,大部份深水埗街坊,可能完全沒聽過西九文化區,更遑論到訪。古語云:「衣食足然後知榮辱」,意即吃飽了穿暖了才能講求禮儀節度、分辨榮譽和恥辱,同理,基本生活問題都未能解決時,還談什麼文化藝術?又或者說,草根階層是否就不喜歡或不需要文化藝術?
當然,一年前選擇在深水埗以獨立私營方式創辦複合藝文空間「合舍」(Form Society )時,完全沒想過以上問題;反之,這是營運一年後浮現的問號。先回帶過去,因友人林欣傑(Keith Lam)的工作室早年輾轉間由觀塘工廈遷至荔枝角道再至大南街地舖,並成為揉合珈琲、書店、自造者(Maker) 小工場和展覽的店舖common room & co.,去年初首次前往探望時卻迷了路,此迷路不只是「蕩失路」,還有對街區氣氛著迷了之意。在繁囂的鴨寮街北河街一轉,還沒進入另一處車水馬龍的太子區之前,竟存在一段頗見開揚,同時新舊交替中的大南街,如是者,魯莽地租下了現時的臨街地舖,嘗試將醞釀多年,但從來只停留在構想階段的模糊想法實踐。
過去一年,為了能以極有限的資源運作合舍,盡快讓外間認識並感興趣租用是首要目標,合舍可說處於瘋狂狀態,由幾小時的電視節目發佈會、文學分享會、電影放影、工作坊、到百多人的Band show,三數天至三星期的各類展覽、甚至Pop-up 形式的書店等等,所有在藝文空間會進行的活動也在這兒發生過,合舍自行籌辦的,和租用者主辦的約各佔一半。一年下來,共舉行了超過三十個活動,總參觀人數超過五千。有別於以往同處深水埗區的「百呎公園」及「咩事」兩個仍是較為圈內及樓上的空間;合舍坐落地舖,加上定位在較為大眾的面向,接觸到的人和事可說超出想像。除了國籍和背景不同,參觀者主要分為三種:一) 專程來參觀或參與活動的、二) 碰巧要到附近另有目的而順道路過看看、三) 純粹路過好奇進來逛逛的。或長或短的逗留時間、或客套或深入的交談皆不乏,共通點是,九成人都認為如香港能有多些像合舍這樣的空間就好了。
何以大家有此感想?愚見認為,香港愈來愈「無趣」或是一大主因──社會上政治氣氛教人憤慨得來無力、城市發展的單一價值觀無視生活素質;偏偏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卻總是傳來世界各地林林總總、新穎吸引、令人羨慕的有趣資訊和創新可能,加上旅遊比以往相對容易,視野開闊了,對照之下我城怎能不比下去?如是者,人們心中多少期待著不一般的事情出現,只是畫廊博物館藝術館等場地及所提供的節目,往往未必能使大眾感到親切,因此如合舍般主動和參觀者溝通,時常轉換不同活動的中小型雜誌式場所,尤其在非主流藝文地區出現時,更具新鮮感及親和力。
總括而言,營運合舍不過一年的經驗當然不能算發現了什麼藝文空間的奧秘,但自2014年雨傘運動後,無論政治、社會、教育、民生等不同範疇,都得面對愈演愈烈的無稽舉措,和更多由上而下的箝制。藝術文化向來是叛逆和難以預計的代名詞,已經歷及即將面臨的挑戰、有形無形的壓迫只會有增無減,如果不繼續在我城大膽實踐各種可能,日後還有沒有機會?實未可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