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Issues
- Creativity in Umbrella MovementThe latest article on a special issue topic is below. Other articles on the same topic can be read by clicking on the 'Archive' year and month on the side-bar.
拆毀後,走出更多
Oscar Hing-kay HO
at 11:03am on 26th May 2015
圖片說明:
門口的雨傘大圖片半夜被鬼崇拆掉,留下的空間,引來新加坡藝術工作者 Marla Bendini 在上面表演。
Singapore artist Marla Bendini immediately responded to the incident of the festival’s banner being demolished, outside JCCAC.
(This article, entitled ‘The demolition has led more to appear’,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雨傘節後迅即帶同學生往台中交流,行程之一是參觀中央研究院一個關於台灣自 1945 年開始的學運歷史。連綿的抗爭、壓抑、再抗爭,令人感動。觀看後對學生說,人家爭取民主自由逾半世紀,我們 79 天內未達標便意氣消沉,是否太簡單了?
一個運動令全世界動容,令整個社會關注民主的真諦(也令欲蓋彌彰者花盡十八般武藝巧言令色)、激動幾代人走出來捍衛她/他們的權利,為香港歷史添加不能避談的一頁,更為國際現代社會運動提供了新的社會運動運作模式。如果這樣的一個運動也被形容為失敗,筆者無話可說。況且運動還未終結。
沒錯,雨傘節是個慶祝,因為雨傘運動值得慶祝,悲情者可以繼續悲情,另一邊也可齊來慶祝三個月那驚天動地的民主起步,確認、反思三個月來的努力。 從個人角度, 運動間建立了珍貴的同道人網絡,與學生和同事因為運動關係也密切了;從社會角度,單是熾熱的討論、質疑,連政府政客最初的扮作真正民主的「一人一票普選」宣傳,也樣衰衰地承認不足地叫「袋住先」。還有當中出現的無限創意爆發,不單香港前所未見,在所認識國際現代社運藝術中也屬鮮見。佔領區變成全民參與的文化區,令西九文化區更像個可有可無與香港無關的外傭僱用中心。
有心人可翻查 M+ 成立時列明的展藏原則,不單以本地(特別是本地流行文化)為重點,而且強調要從香港角度對當下(Now)情況作直接呼應。如斯重要的一個文化藝術爆發現象竟默不作聲,如果不是被刪禁或自我刪禁,不知道還有什麼可說服人的解釋。
既然花公帑的機構不做,責任只有落在民間機構。原本只是給中大文化管理學生作實習的小型藝術節,突然於兩個多月內膨脹十倍,原有撥款自然不足,但也不想找贊助,同學搞大型藝術節經驗不足、場地不是專業展覽表演空間,而參加藝術工作者人數逾百人,短時間內搞「雨傘節」,其狼狽不難想像。但絕大部份藝術工作者異常慷慨合作,簡單如從沒有參展者問過自已作品位置在展場那裡這重要的「曝光」問題,到有個別藝術工作者為了幫助省錢落手落腳為我們搭牆,持續佔領期間那份漫馨的慷慨。
開幕後連場狂風暴雨,開放空間內部份展品被大風吹和高濕度所損毀,同學紛紛急往維修,有全職工作者甚至要請假來幫忙。以為如斯天氣參觀的人定必不多,大家倒深信不應單靠人數來量度,但出奇的即使是橫風橫雨,參觀人數仍然不少。令人喪氣的是天氣實在太差, 修整好第二天又有新的倒下來,有的同學補不了,得找技術員幫忙,如參觀時發現有破陋,希望觀眾見諒。
天公的破壞遠不及人的破壞。有批評警察暴力的作品被損毀,需要匆匆修整。門口的雨傘大圖片半夜被鬼祟拆掉。留下的空間,引來新加坡藝術工作者 Marla Bendini 在上面表演,我們亦把那被拆的圖片印成大量名信片,送給公眾收藏和寄給朋友。拆不掉的,拿走後會以其他形式更闊更廣闊遍地開花,吹咩!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2015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