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抓住或美麗、或破舊的尾巴
梁詠珊
at 12:25pm on 21st June 2021


圖片說明:

1. 土地問題令畫作掛在咖啡廳牆上,不知道在座食客可有留意身後的畫家心血。
2. 作品介紹提到畫家曾擔心皇都戲院要拆卸,幸好發展商承諾了會保育。最終保育結果要待多年後才能證實,但建築物在這一刻是倖存的。

3.《香港遺美》在一拳書店舉辦分享會,由作者林曉敏講述創作背後的故事。

圖片由作者提供



(This article titled ‘Either gorgeous or worn-out, capturing all the last bits’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自從本土意識抬頭,香港掀起了持續不退的「懷舊」熱潮。特意用上引號,是因為許多舊物事並未消失,仍活現眼前,卻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粵劇和舞火龍般,明明尚可代代相傳,卻成為遺產。創作者或許受到危機感召喚,運用各種方式來記錄這個城市的點滴,不約而同透露出一種悼念的哀傷。

每筆速寫的溫度

「畫下嘢」由一群熱衷城市寫生的畫家組成,他們到訪香港各個角落,用畫筆記錄街頭景貌。疫情來襲前,他們會與地區組織合作舉辦導賞團,在畫畫的同時,也向參加者介紹那些正經歷變化的老區。今次他們在長沙灣Contrast咖啡店舉辦「我們終將失去的……香港風貌」展覽,一共展出15位畫家的15幅作品,風格筆觸各異。

由黃志豪繪畫的《北角皇都戲院》,色調暗沉,突顯了一種老舊氣息,遠處的飛拱屋頂和壁雕線條雖模糊,卻讓人一眼聚焦。作品的色澤與構圖帶有強烈電影感,一種港產片特別的味道,讓人幻想到夏天黃昏時,城市在下滂沱大雨,交通一貫擠塞,舊建築不合群地矮小。與之強烈對比的《記長洲北帝廟與銅鑼灣避風塘三角天后廟船艇》用上鮮豔色彩,畫家張學敏並非以廟宇建築外貌為單一構圖重心,而是同時描繪香爐和祭祀物品,飄起一縷縷的炊煙。不少香港家庭保持了拜祭傳統,廟宇叫人聯想起的大多是香火鼎盛和新鮮祭品,畫家正正捕捉了這共通的文化連結點,增添了人情味。

城市速寫有別於油畫作品,不講究高超技法;又不同於攝影,不在乎完美細節。畫家利用數小時、甚至短短數十分鐘,快速描繪出眼前景物,當中透露不少日常觀察和生活記憶,而當這些故事與觀眾的故事重疊時,便構成了更有溫度的作品。這次展覽主題是想大家留意城內許多正在消失和拆毀的地方,還有前程未卜的古蹟。自皇后碼頭清拆以後,眾人對本土的一磚一瓦越發重視,策展人的想法大可從悲觀悼念,延伸至公眾對城市規劃和空間用途的討論。

鏡頭攝下城中遺美

除了寫生,近年社交媒體也有不少以老香港味道為主題的專頁,當中「香港遺美」便從線上轉戰至線下,出版《香港遺美》一書。書中主角是香港老店,既是攝影集,也記載了老店的散文故事,作家兼攝影師林曉敏在自序中寫道:「生於斯,長於斯,感情所繫」,解釋了她走訪老店的原由。

全書以衣食住行劃分成四輯,  書首附有地圖列出25間老店的分佈和業務,整齊有序。或許林曉敏多年流連老店,主人對這位熟面孔侃侃而談,和盤托出人生經歷和店鋪故事。若作者只是單純為了出版一本攝影散文集,很難呈現字裡行間流露出的人情味,因為老店與別不同的正是人倫關係。書中刊出的照片之中,事物構圖較為平實、紀實,人物照更為出色,林曉敏捕捉了老店主自然的神態和表情,配合生平故事,更呈現老店默默堅守在城市的一角一隅的情懷。

值得細讀的還有每一章傳統文化和民間智慧的介紹,書中從店主故事拉闊至手藝和文化層面的歷史查考,雖然篇幅所限而未至詳細,但扼要簡明的內容反而讓一般讀者容易消化。作者雖是年輕的90後女生,卻懷抱着對老店舊事的深厚感情,讓人期待日後陸續推出其他遺美系列,記錄香港風的不同風俗文化。

懷的是什麼舊?

年輕人未曾在皇都看過戲、也未曾在上海理髮店洗過頭,到訪老冰室喝紅豆冰也只是周末文青「打卡」的熱門之選。被問及時,或許也只能夠說新東西沒有味道,所以便懷舊。而另外有一班人奮力以畫作、攝影和文字記錄香港昔日點滴,真正用心去深究那些歷史背後,而非單純想像「老東西就是美」,於是他們為大眾呈現出具有養份的故事和內容。是不是所有舊事物和舊建築都需要保留?我們為了什麼去保留這些老舊?用什麼方式才能做到持續的保育?假如我們一邊喊著要保育,卻一邊習慣在便利店買瓶裝飲品、出入冷氣商場、到超市購買輸入的農產品,那麼賣著一碗碗涼茶的涼茶鋪、栽種本地農耕菜的農田和供善信參拜的廟宇,又為什麼要繼續屹立不倒呢?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