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黃昏之際,仍堅持站上舞台
梁詠珊
at 12:45pm on 21st January 2021


 

 

圖片說明

1.-3.《屯降黃昏》演出現場



(This article titled ‘The show must go on’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踏入2021年,疫情持續蔓延,演出場地近乎全數關閉。大部分表演被迫取消,舞台工作者的機會越來越少,學校教班的工作也取消了,台前幕後生計成疑。有藝團堅持製作,轉為線上直播現場演出,不論是收費和免費,台、燈、聲和服裝等製作一概不能減省,甚至要加上攝影和網上直播的開支。《屯降黃昏》[1] 音樂劇便幸好有屯門區議會撥款資助,順利完成三場網絡直播,因反應熱烈,再加開了1月底兩場錄播場次。

 


對號入座的想像

 

雖然是區議會贊助,但《屯降黃昏》主題不是屯門區如何景色優美、地靈人傑,反而假想在2036年,屯門因為興建人工島和人口過多而屢屢地震,有陸降危機。女主角楊海婷意外吹響了父親的遺物哨子,回到2014年,重遇還未殘廢的母親。她才知道當年父親就是為了人工島而喪生,母親與大財團抗爭,想還原真相與公義,最終卻落得殘廢下場。換轉十年前上演,觀眾也許只當是個虛構故事,然而在今天,卻觸動人心。編劇刻意突出在沉降一刻,屯門人要「去或留」的掙扎,何嘗不是大家心中的疑問?選擇離開的人認為非走不可,海婷因為母親而走不了,母親因為執念和情意而不願走,種種狀態引發了今日的聯想。

 

但舞台演出時間有限,故事情節有不少漏洞,中段安插了海婷與男主角的愛情線亦顯得突兀。明明在對抗霸權的一幕,眾人無力支撑、遭受打壓,海婷在此際與父親在時光縫隙中見上唯一一面,但前後兩幕的對話卻甚為割裂,情感未有連貫。代表與權力抗衡的父親、男主角的形體甚為虛弱,雖然以卵擊石是事實,但演員卻表演出亢奮勇敢,情節與情緒略為不配合。屯門變得越來越不宜居住,但眾人為何仍不離開,要待到陸沉一刻才肯逃離?若能著墨描述事態與眾人心理變化的聯繫,吹哨的象徵或可再多加利用,有助突出劇本主題。

 

 

線上觀賞現場演出 演、唱、燈、鏡的挑戰

 

作為音樂劇,演員唱出了多首以屯門輕鐵站命名的原創歌曲,頗具心思,填詞人應記一功。但當舞台劇轉移至線上直播時,演員的表情、唱功、咬字等一律會被放大。以往在劇場內聽歌時,觀眾會同時留意演唱、音樂、舞台效果和氛圍,更著重演出的整體;相反,透過直接收音時,演唱的質素甚為影響觀眾的投入。相對舞台劇、直播對音樂劇的要求更高,部分演員或許需要加強練習音準與情緒表達,當中飾演母親的陸嘉琪的演唱是唯一達到「動聽」的效果。

 

另外,此劇的直播鏡位有部分畫面裁走了演員,但整體算是穩定,特寫鏡頭掌握不錯,亦呈現不同燈光效果。唯一疑惑是每當地震時,以鏡頭搖晃來表現畫面,做法雖然直接,卻是採用電視電影的手法,有違舞台劇的特點。舞台演出的可貴在於演員們用肢體來表達,相信地震也不會難到他們。例如模仿逼入輕鐵車廂的開場,無論在歌詞、眾人合唱、排位和肢體動作都令人印象深刻,鏡頭只需固定成廣角便足矣。相信日後會有更多直播演出,如何拍攝才能保留舞台劇特色,相信是一大值得研究的學問。

 

在這一年多的表演寒冬,仍然堅持製作和演出的團隊絕對值得尊重。尤其在政治滲透每一角落的今天,願意表演敏感內容的每一位,如非抱持對表演的熱愛,實在難以想像還有何動力。入場也好,線上觀賞也好,總算是回報他們的支持。如果黃昏來臨,下一步便是黑夜,留下的人準備好了嗎?

 

:

[1] 《屯降黃昏》場刊可見於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fNBSSB3pZFi72o0Lph4-WdPy7ZJa6ZoB/view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