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用藝術處理傷口
何慶基 (Oscar HO)
at 3:57pm on 21st March 2019
(This article entitled 'The Art of Healing'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每年臨近 Art Basel 期間,定必於中大舉行社群藝術座談會,提醒人們藝術不一定是掛上價錢牌的高檔消費品,它還有更深更廣的功能和意義。只要做些研究,便知道自有人類以來,有很長很長的時間,藝術曾經有對個人以至整個社群,均扮演深切不可或缺的角色。社群藝術就是要重拾那在現代社會中日漸消減的藝術那原有功能和意義。當代藝術中不乏塗脂抹粉的頹廢無聊,或許社群藝術是治療這病態的良方。
今年座談會的主題正是《以藝術治療》,探討的不單是藝術如何對個人作精神治療,還有它對社群、社會創傷的治療。請來東京藝術大學的毛利嘉孝教授,談論2011年日本海嘯後,藝術工作者如何利用藝術消解浩刼的痛楚,還有台灣的張嘉容,香港的伍綺琪和陳曙𣌀等,分別談論劇場如何為社群增添力量。
其中一位講述治療種族政治創傷的講者,是達拉維夫大學教授陳艾倫(Chen Alon)。他的祖父是猶太復國主義忠實信徒,因為其整個家族除了他之外都於二次大戰時被屠殺,移居以色列就是要支持以色列復國。陳艾倫於以色列出生,成長後在軍隊服役四年,其後在殖民區工作十年。目睹以色列軍人對巴勒斯坦人的粗暴,連婦女和孩童都難倖免,當中展現的暴戾和仇恨,改變了他的思維,他變成了「拒絕者」(refusenik),拒絕在佔領區工作,並連同其他現役和前任軍人,成立「拒絕的勇氣」(Courage to Refuse)組織,公開抨擊軍事行動的粗暴不人道,也因其積極抗爭行動而入獄。出獄後仍堅持信念,透過劇場活動,鼓勵以巴兩族互相諒解尊重。2005年更與前巴勒斯坦戰士Sulaiman Khatib合作,成立「和平戰士」(Combatants for Peace),推動社群藝術以治療社區的政治和種族創傷。陳艾倫和他的拍擋因為他們的工作,於2017年獲提名競選諾貝爾和平獎。
是次陳艾倫來港,除於3月23日有專題演講,亦於22日下午及23日早上播放與他有關的影片。22日(星期五) 的電影「和平戰士」(Combatants for Peace)紀錄他們的工作,之後陳艾倫會與觀眾對談。23日的電影《圍牆之間》(between Fences),展示他與拍擋透過「被壓迫者劇場」,帶出以色列這難民國家排斥難民的情況。兩套電影均是免費入場。
是次座談會,沒有令人羨慕的價錢牌,也沒有令人覺得高貴有品味的鋪排,但各講者都在顯示展現人性美麗而堅強的一面,可能也值得我們參考一下。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2019年3月14日
This review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tand News, 14 March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