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街市博物舘
余琦琦
at 6:22pm on 5th July 2018
圖片說明:
1. 附近檔友收檔前欣賞展覽「香港三月」(March in Hong Kong)
2.「衝擊花器實驗室」活動情況
3.「街頭風月史」活動情況
(This article entitled ‘Market Museum’ by Yu Kei Kei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街市博物舘」是一個為期四個月,於街市空置檔內進行藝術及文化活動的實驗空間。這個小型計劃成功獲藝術發展局贊助後,最終投得位於西營盤正街街市內一個花檔作為計劃的實驗場域。計劃的首個月用作空間的簡單裝修,正式活動及展覽於今年3月至5月期間進行,剛剛好一個春天。
免費的社交網絡成為了「街市博物舘」重要及唯一的宣傳平台,於社交網絡上成立專頁,並進行了公開計劃招幕,收集到超過50份計劃申請。基本上,每個星期便推出一個新展覽或活動,前後共14個。在策劃上,「街市博物舘」是花檔,只不過所擺賣的「花」除形相之外更多是展示與生活、美相關之意義及所帶出的靈感體會。藝術創作介入街市難免會令人聯想到回看街市的價值或是尋找社區記憶,更遠是對已改變及不能捉緊的時空表達了某種情緒。每個展覽活動詳情可參閱「街市博物舘」專頁內的活動記錄: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MarketMuseum/
人去到一個地方,為了生活能夠完全不與當地的人或物發生互動嗎?明顯這個是不可能的,互動之中,產生了事情、事件,讓這個地方之間的人更有關連,漸漸形成了社區,分享著共同的文化。當然,也能相反地因爲一些事而令到人與人的關係分離。「街市博物舘」的出現對於公眾及現場空間持份者而言是接受的。由於「街市博物舘」的日常運作近乎無人駕駛或者說是不會關門,附近檔友更自覺地「看顧」起博物舘來,這個舉動是計劃中始料不及的發生,也反應了一個關係事實,他/她們在乎這個小空間,無論空間內所擺放的「花」是什麼形態。
「街市博物舘」不是新的空間。於香港,不斷地發展,很多時都想到要新的東西去推動著;年輕人、新空間等等,但一個文化的延續又是否只尋找著新的驅殼?以「街市博物舘」為例,有什麼是新的?所有的併選都是存在已久的人和物,甚至是沒人多去的半空置街市。
好奇心是「街市博物舘」計劃的推動力,好奇「博物舘」能有怎樣的規格可能。享受藝術說到底是人對美的追求,而「博物」之內能見到人類歷史中理性智慧及多面感性的展現。在沒有太多餘的建制下「博物舘」或「美術舘」的展現會是怎樣?這個基礎探求是想接近「無用之用」。
註:
街市博物舘的「舘」字從「舍」字旁,《集韻》與《字彙》記載為俗字,是古代流傳於民間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