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傘運創意的持續震撼 
何慶基 (Oscar HO)
at 0:00am on 20th October 2015


Captions:
1. - 4. Installation views of the exhibition 'The Arts of Hong Kong’s Umbrella Movement, One Year On' at the New York University - Department East Asian Studies Fifth Floor Gallery, 15 October – 15 December 2015.



(This article, entitled 'The Sustained Shock of the Creativity in the Umbrella Movemen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以為七十九天的抗爭即可取得民主,太天真了。但作為爭取民主的起步,雨傘運動影響之深之遠現尚難衡量,正以其他形式在港持續伸延,遠達國際。9月20日一個雨傘運動展覽在洛杉磯開幕,10月1日另一雨傘運動展覽在加拿大約克大學舉行,10月19日開始曼哈頓紐約大學亦舉辦雨傘運動展覽兼講座,11月初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又有另一展覽,現正商議舉辦展覽的英、美、澳洲大學,已有近十間,相信還會繼續增加,用遍地開花來形容實不為過。

這些展覽除借用部份香港雨傘運動展品外,也有不少呼應運動的當地新創作。策展理念不是懷舊,也不單止反思過去,更是持續伸展的聲明,以示追求民主理想,生生不息,雨傘運動沒有終止。洛杉磯展覽包括當地新製作如藝術帳篷、標語、雨傘百家布等,還有那收集給港人口訊的連儂牆,以及特別為運動而作的歌曲,彰顯民主人權人皆所有,不會因為地域文化之差異有所折扣。

如果以為社會運動不應搞藝術,是不了解藝術在社運中何等重要。或許我們不應用藝術一詞,因為容易掉進太多的先設聯想和假設,這裏談的不是那些由專業藝術家為畫廊或拍賣行製作的作品,而是每個人根據自己喜好的形式和方法,透過儀式、動作、符號、音樂等個人或集體的表述,表達和傳遞個人理念和感情,確認共同價值和理想,或以之揭露或鞭撻邪惡勢力。簡單如掛「我要真普選」標語於獅子山上,標語設計無甚麼特別,叫不叫它是藝術無關重要,但視覺效果直接鮮明,更具象徵意義。即使只掛了一天,其震撼力至今仍深入人心。這就是創意表述的力量。

當雨傘變成共同認同的符號時,這簡單的符號瞬即把個人與運動精神串連。高舉雨傘,就是個發表聲明的舉動,傲然宣示一己的民主訴求。當大群人齊舉雨傘時,這共同「儀式」更將每個參與者連在一起,其力量就如逾萬人齊唱《海闊天空》一樣澎湃,體驗過那自群眾內心熾熱表述的氣勢,那些飛機大炮坦克車巡禮大騷顯得虛弱。

佔中期間最能發揮社運功能的,是那些簡單又能引起群眾廣泛參與的創作。在牆上貼張寫上心意的紙,本是微不足道,但當數以萬計的心願理想相串連時,微小聲音匯聚成浩瀚宏偉的集體力量,鮮明地告訴所有參與者:我們有共同理想,結聚起來就有力量,絕不孤單。另一傑出作品,是那由一中學生構想出的手摺黃色小紙雨傘,瞬間它成為眾人的小手工,在不同空間以不同形式的組合出現,引發了不少人走在一起,共同製作小雨傘免費送出,綿綿不絕的把民主標記送到香港每一角落。

佔領區就像塊大畫布,無分優劣地讓人個別表述或集體創作,令人目不暇給。例如地上的漂亮花朵粉筆畫,具體落實「遍地開花」。有論者認為社運創作不應漂亮,這思維實太清教徒了。社運創作首要功能是傳遞訊息,而漂亮東西可以吸引注意,也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過最重要的,是這些漂亮形式不會騎劫要表達的內容,甚或與之相矛盾。

創意表述能有效地傳遞訊息、挑動情感、連繫群眾和製造集體認同,任何社會運動均不可或缺,這也解釋了何以任何獨裁者上場,首先要打壓控制的,就是文化藝術。

現在這些創意表述繼續在香港、海外伸延,新的創作陸續加入。例如每個海外新展覽點,都計劃設立當地的連儂牆,希望有一天這些來自各地的祝福和支持,能在港與本地連儂牆連結起來,浩浩蕩蕩宣示,民主的訴求沒半點兒退下,而且不斷擴展。就像掛在金鐘佔領區的雨傘百家布:我們這群雨傘,曾被暴戾的撕皮拆骨、棄置路旁,但我們會重新組合,變成更大、更亮麗、遮蓋面更闊的大雨傘,為港人、為我們下一代擋風雨。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2015年10月13日。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pple Daily,  13 October 2015.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