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阿根廷追憶場地:記憶、真相和公義
何慶基 (Oscar HO)
at 10:27am on 14th June 2017
圖片說明:
《追憶場地》位處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內的海軍訓練學校內一座建築物,此建築物白天學生在此正常上課,同時間地牢和頂樓用作監禁、折磨被擄者之用。
(This article entitled ‘Sites of Memory, Argentina: Memory Truth and Justic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往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學術會議,有一天主辦機構安排到訪《追憶場地》(Sitio de Memoria) 展覽館。場地的展覽主題是:記憶、真相和公義。
選擇原址作展覽,是要以原有空間見證暴行,因為不少案件仍在起訴中,場地不能修改移動以方便調查,但實際空間加上展文字、圖片和小量被擄者或家人的書信,已足以令人心寒。
1976年阿根廷出現軍事政變,在極右勢力加上商賈的支持下,在短短幾年的軍人統治期間,多達三萬人失踪,當中不少是學生、工會領袖和專業人士如律師、學者和傳媒工作者。1983年民主政府重新上場,儘管軍人已全面清除所有紀錄,但當年軍隊的綁架、秘密收禁、折磨然後被謀殺等暴行,仍能從倖存者口中逐一披露。
海軍訓練學校的不同建築物上,到處都有「被消失者」的照片,當中包括著名學者和作家。
文人政府懼於仍有的軍方勢力,起初只控訴高層領袖,但人權組織和個別人士緊咬不放,堅持每個施暴者都要承擔責任。殺戮者的辯解是「要用邪惡對邪惡」,為對付國家敵人,包括使用暴力的左翼極端組織,暴力是有所必要。也有中、下級軍人辯說只是執行上司命令,不應承擔責任。但人權組織強調執政機構即使在作戰期間,也有其操守控制和規舉,如對被擄者的人道處理,而軍人所施行的大部份暴行,包括強姦、折磨、強把被綁架懷孕婦女的嬰兒拿掉然後謀殺母親,未經審訊行使死刑,都是不必要而且不合法,特別是針對手無寸鐵的學生平民。部份暴力如強姦,根本是個別私下行使的暴力。士兵是遵照指示或是個人施暴,只能交予法庭決定。
在海邊不遠處,建有《追憶公園》Parque de la Memoria,設有長長的被殺者紀念碑。設計風格上近似林瓔的華盛頓越戰紀念碑,但無關重要,因為設計紀念碑目的,是要提供有效和直接追思紀念的地方,而不是要賣弄個人創意和風格。
被殺害者大多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年紀最小的只有十五歲。極權者最害怕年輕人,因為跟樂於為名利出賣良心的建制依附者不同,她/們有理想、熱誠和對信念的堅持。
阿根廷政府直至二千年初,始決定控訴其餘數以千計參與的軍人,起訴現仍在進行之中。但這控訴大工程至今仍不斷出現變數,不久前高院右翼保守派法官建議給被判罪軍人領袖減刑,觸發上星期多達五十萬人上街示威。被群眾強烈反應所嚇,總統匆匆發表聲明,謂政府並無此意。畢竟,民主選舉公眾還是有其影響力。
公園內有大雕塑,紀念那些身體被挖空的男、女和懷孕婦女。
阿根廷人驕傲地指出,他/她們是南美洲唯一的國家,表裡一致地落實民主法治,能夠正式從法律途徑追究政客軍人的暴力罪行。而由施法部資助成立的《追憶場地》展覽空間,就是要人民不要歷史上這段可恥暴行,而人民有必要追究施暴者的責任。《追憶場地》提醒我們,忘記歷史、包容罪行的民族,是個不長進沒出息的民族,這道理用諸所有地方都適合,包括阿根廷、日本和中國。
雕塑者Nicolas Guacnini透過裝置追悼「被消失」的新聞工作者父親,父親的容貌若隱若現,從零碎的片斷中偶爾出現,也跟著被切割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海上樹立悼念雕塑,不少被綁架者就是在這裡被掉進這裡浸死的。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2017年6月4日
This review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tand News, 4 June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