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用刀叉吃魚蛋豬皮炸大腸
何慶基 (Oscar HO)
at 10:33am on 26th January 2016
(This article, entitled 'Using a knife and fork to eat fish balls, pig skin and deep fried pig intestines',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學生年代,家住獅子山下。放學回家例經沙田㘭道的「東南西北座」。每日傍晚那裡便熱鬧起來,賣車仔麵、銀針粉、煎釀三寶的木頭車從四方而來,放學放工的路過時都會短暫停留,冬天來個熱烘烘的糯米飯,夏天要刨冰涼粉,或是小包雪木瓜雪欖。整天辛勞,在火水燈照得通明的街坊市集稍流連,享受點口頭樂趣。
有一天出現一檔賣炸雞塊的,這類街頭小吃不常見,為我們這群饞嘴食客帶來一陣興奮。五毫子一塊,算是昂貴,和弟弟決定豁出去,每人買一塊慢步回家。兄弟倆從未吃過鮑參翅肚,但肯定味道會是差不多。至今仍記得那刻的美味,現時流行的西式連鎖店炸雞根本不能比擬。
因為政府要開始城市管理,於是要趕盡小販。小部份尚可租用附近細小鋪位繼續經營,但攤檔分散,市集已不再,自然也沒有街坊的結聚。最後連小販可承租的小鋪位也逐漸消失,平民地方如公屋商場在財團管理下,也要攀登高檔次。即使人家願付巨額租金,也選擇租予形象「摩登」的西式食肆,至少也是大集團的快餐店,怎容得下炸大腸、豬頭肉加甜醬芥辣這低品味本土口味來弄污地方?人口密集地區如旺角、深水埗尚可見到這類小店,因為始終是港人所愛,惟其多元化已大為縮減。靈活性、獨立性較強街頭流動小販,在涼薄區議員和政府合作下,已幾近絕跡。官員樂見香港越趨「健康、文明和國際化」。
殖民地薰陶,教我們要低看自已,太強本土文化身份是統治的大忌,倫敦、北京統治者均深明此道。英國人沒有像中國般大鑼大鼓迫港人愛統治者文化,反而是潛移默化的在深層教導凡事以洋東西為卓越指標。本地人有幸被殖民政權編收,加入管治團隊,其接受的教育以至價值觀均以西方價值為鵠的。今天深明愛國撈油水之道的政客商賈,聲淚俱下高唱愛國卻靜靜送仔女往西方受教育,已是廣為人知,都是作假虛偽,骨子裡仍嚮往西方價值影響。但他們也沒有錯,社會西方值得欣賞學習的東西多的是,例如民主普選,有點智慧的人也會知道,西方普選與中國北韓普選有天堂地獄之別。但即使人家好的東西多的是,也毋須低貶自已,凡事以統治者文化馬首是瞻,特別是文化事務。地區文化發展,是有機地由本地人本土生活發展出來,與個人及社群回憶、集體經驗緊密相扣,忽視當中市民很實在的生活經驗,就如為財經界開路而拆毀天星碼頭,就是對港人歷史和文化經驗的公然侮辱。正因為現代社會越趨國際化(在香港,其實是西化加中國化)我們更應珍惜、凸顯自己有人家沒有的東西。也正因為我們全都是向錢看,我們更應重視金錢以外那些很人性的東西。
如果問愛喝洋酒看法國電影的高官應如何發展維多利亞港畔,很自然的就是要搞擬似悉尼海岸或巴黎河邊的咖啡室,在港重構他們往歐美澳旅行的美好回憶。如可找一兩個妙齡法國女郎任侍應更跡近完美。魚蛋豬皮此等草根低俗小吃,只是弄醜弄污城市的本地過去壞品味,怎能跟濃情意大利咖啡、優雅法國甜品相比?如果一定要賣本地小食,也得套用歐美大城市通用的食物車,乾淨又企理。即使「現代化小食車」可落實,草根小販也沒能力買這種車輛,最後又成為有一定財力者的遊戲。大商戶可以一元長期租用政府空間於室外擺設餐桌擴張生意,流動小販新年想街頭賣幾天小食賺點新歲錢卻要趕盡殺絕。在以關照大老板的政策下,搭架木頭車自力更生的日子已不再,沒錢的注定還得去找老板尋一份保安、洗碗之類工作。個人發展、創意空間的遞減,有機而生的街坊鄰里空間和文化也隨而消失,到處都是大集團經營,到處都是差不多樣子的商場。這就是我們留給孩子的生活空間,也是官員所樂見的空間。
在我們的中產高官引導下,香港要走向中西合璧邁向國際化、現代化。終有一天我們會達到高官的理想境界,大家都會在光亮整潔的大商場用餐,當然加點本土味道潤飾,高貴地用刀叉來吃魚蛋豬皮炸大腸。香港終於成為他們心目中融匯中西文化的現代大都會。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2015年6月15日。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pple Daily, 15 June 20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