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張弛 ——林國鑫《安全毯》Tension and Relax: 'Safety Blanket' an exhibition by Aaron Lam Kwok Yam
吉暝水 Grace Gut
at 2:07pm on 24th March 2022


Captions:

Image 1. Aaron Lam Kwok Yam 林國鑫《安全毯》展場

Image 2. Aaron Lam Kwok Yam 林國鑫《Ciao Tomorrow. / Until we meet again.》

Image 3. Aaron Lam Kwok Yam 林國鑫《I use an oily rag to clean my mind.》

 

 

張弛
——林國鑫《安全毯》
文/吉暝水


深啡色的地板,鋪出木板步道。刷滿凡士林的牆壁,微黃而油膩,像斑駁的雪跡;固定於半圓球體上的金屬衣架,輕輕搖晃,似風中的樹幹;綁在衣架之間的白衫,拉扯得時遠時近,如浪蕩的鬼魂。房間裡,一切微小顫動,有若寧靜的呼吸。射燈打在遠處角色無光的燈泡,照出一地蕭瑟。我竊以為這是動態風景,寒冷黑夜的森林,甚有詩意。但不,在藝術家林國鑫(Aaron)的構思裡,這是一個人的身體——皮膚、脊骨和腦袋。


Aaron 不諱言,創作過程不時回想起 2019 年的那些人、那些事。最裡面的燈泡《Ciao Tomorrow. / Until we meet again.》是最早完成的作品,代表腦袋。燈泡塞滿飛蛾,引用「燈蛾撲火」的原理,追憶曾經有所追求的人,撲火後如今被困。擺動衣架的結構《The period of waiting was not limitless.》則是肢體。以衣衫象徵人,人在不倒翁似的金屬衣架之間拉扯,具體呈現衝前與回彈的狀態。鋪滿牆壁的凡士林雖然名為《I use an oily rag to clean my mind.》,但卻指皮膚。潤膚常用的凡士林塗於傷口形成保護膜,有助癒合。展場門口走廊轉角的牆壁,凡士林結成一團,形同結痂,突出得無法忽視。似在觀眾離開前總結提醒:城市的瘡疤未癒。


命名向來是 Aaron 創作的重要環節。今次作品的標題似是對創作靈感對象的喊話——對在囚者說「直到我們再相見」、對被拉扯的人說「等待非無盡」,盡是安撫人心的溫柔說話。展題《安全毯》亦借用了安全毯的雙重意思,既指用於危難的保暖毯,又可指給予安全感的毛毯——像《花生漫畫》Linus 那張藍色被單。他試圖通過三組作品,呈現緊急與慰藉之間的張力。


「力的表現」是 Aaron 創作常見的命題。去年參與「ASP十年展」在富利來商場舖位內的項目——《浮躁》 ,他亦曾透過「力」去帶出情緒。像標誌性作品《允許你往下。》,轉插垂直疊成柱體,翻開地板,破土而出,向天花延展。燈泡光映下,柱體影動,顯得搖搖欲墜,交代浮躁不安的狀態。標題「允許你往下」似在說「真的要掉下來也沒關係」,回應作品的形態之餘,同時流露溫柔體諒。由商場到富德樓,他今次特意尋找富有家居感覺(domestic)的空間,帶出更私密的情感。 物料上,他再次用上燈泡,並以此作為新展覽的起點,看得出承襲演化 。題材上,《浮躁》似是發在身外的表情,而《安全毯》則是進一步向底層鑽探,發掘個人在社會體制下的掙扎。


沒有藝術家親身解說,觀眾大概未必聯想到社會事件,但正正作品開出寬闊的場景,讓觀眾有充足的空間隨意想像,而當中「力的表現」仍然顯然易見。這種張弛狀態到底是人的掙扎,還是森林的呼吸?雖然各有閱讀,但同是生命的跡象。一浮一沉,我們掙扎;一呼一吸,我們換氣。張弛本就是自然,是循環,是生生不息。緊急與慰藉,衝前與制限,或者並不對立,而是互為作用。無須太多惋惜和欷噓。


走進藝術家架設的空間如入夢境,離開後可以渺無痕跡。現實中,幾許發生過的事情亦可能若夢,猶如過眼雲煙。但凡士林巴在牆上不會乾,觀眾在展場遊走,難免會沾到那黏答答的油膏。我把那不小心沾上的凡士林抹在展覽簡介的紙張,回家後攤開發現,糊成淡淡紫色一濡——說明我曾經來過。

 

【展覽資訊】

林國鑫《安全毯》
展期:2022 年 3 月 5 至 27 日
地點:Negative Space

 

“Safety Blanket” by Aaron Lam Kwok Yam
Curated by Clara Wong Tze Yan
5-27 March 2022
Negative Space, Foo Tak Building, Wan Chai, Hong Kong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