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羅伯特.凱恩
敖樹克 (Gerard HENRY)
at 3:25pm on 19th October 2015


 

Captions:

1. Traverses, 2002
2. Le cecle, 2005

All photographs by Robert Cahen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written in French, is a review of 'Traverse - Video Installations by Robert Cahen' at the Macau Museum of Art.)  

羅伯特.凱恩是錄像藝術的先驅。他1973年畢業於巴黎國家高等音樂學院,是音樂大師 Pierre Schaeffer 的門生。羅伯特.凱恩為錄像藝術開創了新的領域,他用處理聲音的手法來處理影像,改變它們的形態,再以超慢速鏡頭來營造出一個抒情寫意的境界,藉此來探索我們與時空的關係。他表示:「我朝着別人的文化來建構我的生活,並從中找到大家的共通點,它們為我的影像提供靈感和養份。」

繼2008年在香港舉辦一個由香港法國文化協會主辦的展覽後,今年夏天,澳門藝術博物館在2015年法國五月藝術節期間為他舉辦一個大型的作品回顧展,展品包括他最近期的作品,展覽以他2002年創作的著名作品《Traverses》為題,帶參觀者進入一個超越時間的空間內:「一個像被白霧籠罩着的形狀從遠處出現,逐漸向前移近。原來是一名男子牽着一個幼童慢慢地步行前來,他在我們眼前逐漸擴大,到了屏幕邊緣又突然消失於白色的光芒之中。寂靜,跟着又是白色的一片,然後出現一名女子…… 又消失了。我們是否在時空中穿梭?莫非那是一個過去了的世界?那些人物莫不是在虛無的白色中漂蕩的亡魂?」

羅伯特.凱恩是一個別具心思的人,在現今這個樣樣講求震撼直接的當代藝壇中,他卻反其道而行,以抒情夢幻的手法創作:帶我們擺脫時間的枷鎖。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羅伯特.凱恩便開始研究「過渡」這個概念:就是將一個靜止的影像變成一連串移動的影像,將一個地方和某個特定的時間轉移至另一個時間和空間。這些轉移和轉變是將看得見的和錄影的事實改變形態,再以思考和具洞察力的目光觀看那些以慢鏡頭放映的景物/片段,藉此研究聲音與影像之間的關係。

他透過將有形和無形、敘事和詩趣、距離和存在等概念保持在不停對話的狀態中來呈現他的創作手法。

舉例說,他最獨特的其中一個作品《落下》(1997年),從那些輕飄飄地出現和消失的物件中表達了他對下墜之物的好奇。在一片深藍色的寂靜中一些尋常的物件:玩具、衣物、床單、椅子等緩慢地在我們眼前下落滑向不知明的深處;我們希望在它們一去不回,在它們消失前看最後一眼。凱恩是藉此探索時間的流逝、生與死之間的領域、記憶與遺忘。

凱恩的世界也延伸至其他的領域。在北極(《圓圈》2005年),這位導演在一個方框內拍攝冰川的景色,一塊塊漂浮在海面上的淺藍色冰塊,岸上一些如幽靈船及幽靈般的影像,使人聯想到 Caspar David Friedrich 的畫作《海邊的僧人》。這些影像形成一個嶄新、抽象但又往往令人不安的世界。

《剛夠時間》(曾贏得1983年聖塞瓦斯蒂安和格勒諾布爾錄像藝術節的頭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錄像藝術作品的一個里程碑。他是一個旅程的片段,當中變形的景物成為故事的演員,故事背後講述的是兩種生物相遇的可能性。「是有關存在於車外景物和車廂內部的界限,是有關睡與醒,聲音與寂靜,甚至是人物由清晰逐漸減弱直至消失之間的界限。整個故事瀰漫着過渡的概念,而火車旅程正好能將這概念完美地表達出來。」─ Sandra Lischi

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十七件裝置及錄像作品,包括一件在澳門完成的創作。


Link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流動的詩意──羅伯特‧凱恩錄像裝置展」 @ 藝術博物館
'Traverse - Video Installations by Robert Cahen' @ Macao Museum of Art


本文原刊於《東西譚》2015年7-9月.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Paroles, No. 246, July to September 2015.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