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德國視藝文獻展一
文潔華
at 9:56am on 15th October 2013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is a review of dOCUMENTA 13.)

 

前赴德國卡素爾市(Kassel),參觀五年一度的視覺藝術文獻展(dOCUMENTA);這個前沿的國際視藝展已是第十三屆了,每屆展出都載負了不少人的期待。

視藝文獻展自具有濃厚的政治旨趣,它的創辦是因為德國於二次世戰後急於恢復建立跟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及國際關係。藝術既是人對周遭生活環境的感情態度,這個展覽到了第十三屆,便仍有不少作品環繞著種族歧視,屠猶事件以及生存的疏離等主題。觀眾大可說大量人文關懷的作品入展,是因為今屆的藝術總監是位女性(芭嘉爾哲伊芙, Bakargiev),但這個論據顯然不夠充份,她的策展理念其實流露了更深刻的內容。

芭嘉爾哲伊芙把這個橫跨四個地方的視藝展喻譬為舞蹈,策展人便是編舞者。身體延綿所及之處,就如舞蹈展延於作品之間,動作充滿熱誠、投情、滾動、與角力,但經驗又不只於一場舞蹈。這位藝術總監再次定義了 “dOCUMENTA”,說擺放於展館裡的作品形成的是一種心靈的狀態。她也當然明白德國視藝文獻展跟歐洲其他國際視藝展不同之處,在它的背景並非十九世紀或殖民時代的歐洲貿易場,而是世戰後在頹垣敗瓦中痛定思痛,重新思考人類藝術的意義與功能。

熟悉dOCUMENTA的觀眾也當然知道它的故事,但就難苟同於所謂國際之間接軌與溝通的中立性。雖然策展者刻意將災難一視同仁。但屠猶的情意結以及對美國文化霸權的批判仍處於主導。是次文獻展更是重視舊作品,包括西班牙的達利、加拿大的艾美莉˙嘉、委托創作的美國生命雜誌人物圖像回顧展以及納粹後的莉.米勒攝影等。但得說回來,一些舊作品的新發現還是饒有意義和震撼的;莎樂文的油畫故事集便是一例。

莎樂文(Charlotte Salomon)出生於柏林,是個德籍猶太裔的年輕女子,死於奧斯維茲集中營時才廿六歲,懷孕五個月。她被關於集中營前數年逃到法國祖父母家,在那兒匿藏,繪畫油畫以千幅計,選了其中近八百張結集成書,書名「生命?劇場?音樂之戲」,內裡以極其凝鍊粗括的筆觸寫盡人物、詩與心情。文字並探討了自己幾代女性抑鬱及自殺之謎。展品位於卡素爾市主館,六十多張選圖在房間裡展現的並非個人,亦非國際,而是策展人所說的深沉之舞。油彩筆觸是如此神速及不顧一切,就是要把生死的秘密留給後來的觀眾。據說莎樂文在逃難之前把作品鎖存於保險箱,她的磨難紀錄才不致銷滅。她的這批畫劇與詩跟同展於主館的莉˙米勒照片雙輝映;米勒於希特拉在柏林自殺當日闖進他在慕尼克的寓所,在他的浴缸裡洗淨身心的罪垢……。

Exhibition:
dOCUMENTA (13)


原文刊於《信報》2012年7月10日 。
First published in th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10 July 2012.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