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除西九外,故宮館可蓋在更好的地方
何慶基 (Oscar HO)
at 11:02am on 19th May 2017
(This article entitled 'Th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can be built in a better place other than West Kowloon'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政府匆匆向馬會拿35億,幾個不是博物館專業的人,閉門決定在西九蓋建故宮香港館,且沒沿傳統大型公共建築必須公開招標的慣例,私下委任建築師,消息出街社會嘩然。其後塗脂抹粉式的諮詢,只不過是做了主要決定後的公關行動,意義不大。即使做調查來顯示公眾支持建香港故宮來轉移視線,真正的傷害,是我們堅守的公平公開這香港核心價值,直至現在仍顧左右言他地避談。
不相信會政府會關心香港價值多於面子,不少人其實樂見在思維專業和有長遠規劃(包括運作和財務負擔)的前題下,在港多建一所有份量的博物館。蓋故宮香港館錯誤,已有不少評論,其一論點是破壞了西九文化內容在構思上的原有邏輯,特別是和M+的關係,雖然不相信政府會尊重不配合其想法的專業意見,但倒想談談故宮除放在西九外,還可以放那裡。
由於故宮香港館的展藏內容獨特,如果正如宣傳所說那麼卓越,根本就可以昂首獨立存在,無須依附在西九文化區,即使是用來填滿那因取消大型表演場地的空地以免尷尬也不必要,把那空地變成公園讓港人享受維港美景未賞不是不幸中的大幸。其一個蓋故宮可行地點,是尖沙咀文化中心區域,那裡有文化中心、太空館和香港藝術館,相聚又各有性格,無須考慮串連問題,最好的是交通遠比西九方便,大可蓋在香港藝術館旁現有的雕塑公園,公園內的雕塑可移至海濱長廊,肯定會比現時更能接觸公眾。
有商人謂「優秀博物館定要放在市中心,難道要放在屯門嗎?」這是門外漢評語。古根漢藝術館蓋建於破落的西班牙舊工業城市畢爾包,成功把這經濟低迷的城市重現新機,成為藝術機構幫助城市發展的經典例子。或許可考慮放棄錦上添花的思維,真的在屯門蓋建故宮館,必然會令屯門更興旺,亦可增加本地就業,反正在屯門是香港歷史中其一最早開發的地方。
一般而言博物館與藝廊的分別,是前者有永久收藏而藝廊是個流動交替舉辦展覽的空間(當然也有例外如倫敦國家畫廊)。持久藏品是藝術館的資產,可供替換展出及供研究之用。永久收藏、保育和維修藝術品,特別是古物,費用極之昂貴。故宮展品是借來的東西,不是香港故宮的資產,根本談不上永久收藏,而且數量肯定不會龐大到可以廣泛協助多元題目的研究,個別研究者直上北京尋資料會較實際。
如果是久不久便替換的流動性藝廊展覽,那麼既可保持吸引觀眾興趣,也乎合經濟原則的,是在現有的藝術館內增添故宮藝廊,展覽時間可長達半年一年,而裝置和維持展覽的工作可由現有員工,或增聘少量員工,其開支肯定會比重新蓋館重新聘用整個藝術館團隊為低為便宜(節省的錢可用來扶貧)。事實上,康文署的博物館過去亦有展出故宮藏品,理應駕輕就熟,無須建巨大空間兼花巨資收藏維修。盡用現有人力、機制和空間,何樂而不為?
最理想的地方,是在沙田文化博物館加設故宮新翼,專門展出故宮藏品,反正該館展藏身極其多樣化(由李小龍到徐展堂的古物收藏),不存在搞亂整體內容的干擾問題。在建築上這參照北京四合院的博物館,在形象上也有一定的配合。
筆者不會期望特區政府會修改過失,重新作決定,寫出來只是要讓公眾理解,蓋故宮還有其他更專業和具經濟效益的做法。正當國內的文化建設努力擺脫由官員主導改由專業者負責,香港卻反行其道!這二十年,我們的確失去了很多很多。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2017年5月8日
This review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tand News, 8 May 20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