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雨傘錄像在K11沒出注意
黃小燕
at 2:09pm on 24th November 2015
圖片說明:
1. - 3. 展覽現場,影像提供:錄映太奇
4. - 5. 摘自展覽場刊,影像:黃小燕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is a review of the video exhibition ‘Both Sides Now’ at K11.)
「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以此為題的《彼岸觀自在II》(《彼岸觀自在》[Both Sides Now] 是香港錄映太奇和英國 videoclub 的長期合作藝術項目)香港站展覽10月上旬在K11開幕,展出香港及英國錄像作品20件。選播作品都是短片,最長的不過是15分鐘左右,加上當中以敘事體居多,是一檔易看的展覽。
如果嫌聲、畫、人、物、文字交錯的〈A Rat Biting Another Rat〉 (鼠咬鼠,2015,Anita Delaney),或把玩記憶殘像的〈純屬印象〉(1999,羅頌雅)或充滿探索研究意味的〈重重門。門對門。〉(2014,黎肖嫻)太過意識流,不着地, 同場也不乏興味盎然之作,如:〈Anjin 1600: Edo Wonderpark〉 (江戶樂園,2014,David Blandy) 回溯未立奇功的英國殖民失敗者 Wiliam Adams流離日本的一代傳奇,凄美空靈;〈This is My Land〉 (吾土,2006, Ben Rivers) 觀照山林深處離群索居者的內在時空;〈445〉(2014,羅玉梅) 沿着445號公車的路線,穿越北京駝房營地帶以美容美髮店為偽裝的色慾社區;〈我的六〇年代〉(2014,蔡世豪)輕快電子音樂拼貼舊香港影像, 也斯詩作MV化;〈Methods of Art〉 (藝術方法,2015,徐世琪)藝術家創作實踐的自我調侃……。
景觀設計師 Seth Denizen 在〈藝術主題商場出沒注意!〉(《搜記》第四期,2015 ,http://www.aaa.org.hk/FieldNotes/Details/1233?lang=chi) 一文指出,如K11的藝術主題商場,作為調和藝術品與商品的辯證矛盾空間 ,「可愛美學與商品的關係密不可分」, 它們傾向展示「可愛」的藝術作品。如是,被視為相當小眾的錄像藝術能獲得藝術主題商場青睞,實屬可喜。(至於在白盒子空間裏展示的全屬單頻錄像作品的骨節眼,可另外探討。)
回家細看《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展覽冊子,猛然發現有六件作品「被缺席」,差不多佔策展人所選作品之數的四份之一:
〈我有嘢講〉(2015,朱迅)
〈防暴市民 vs 殘暴警察〉 (2014,DDED)
〈Admiralty Hong Kong October 28 2014〉 (2014, Valery Grancher)
〈Under the Umbrella〉 (2014, MAP Office)
〈一字馬呈獻:反佔.中大.特輯〉 (2014,一字馬)
〈香港人警告部隊〉(2014,黃國才)
寫在展覽冊子有關香港的一段話,策展人是持樂觀態度面對當下的處境:「除了美得如鏡花水月的夜景外,去年年杪在城市的深處還可以看到『最美好的時代』的詮釋。那些本應車水馬龍的馬路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小部落,人們相互扶持,載歌載舞。臉上往往掛著友善的微笑。日光下昂然矗立的獅子山也有同樣的意義:雖然不似霓虹燈的鶯紅酒綠叫人目迷神移;但它卻是香港家的象徵,代表著香港人實幹的信念。在煙霧瀰漫的日子裏,新一代的香港人即使噙着淚水,還是找到他們的出路。」
這些「被缺席」的作品中,除了〈香港人警告部隊〉是2014年七一遊行時期拍攝(雨傘運動後曾在商業畫廊展出),其他的都是跟雨傘運動相關的。筆者在策展講座提出作品「被缺席」的疑問,策展人如是輕輕帶過:某些場地甚麼可以展甚麼不展,大家心照不宣(大意)。寄寓藝術家在後佔領的鬱悶與不安的〈正等待下一輪〉(2015,卓思穎),是「藝術家在運動清場後重返街頭二十多天,紀錄每個車輪完全遮蔽馬路上遺留下來的抗議痕跡。」這是漏網之魚,抑或因為影像較為轉折,便可避過「被消失」?
舉手的防暴市民抵抗打催淚彈的暴警對峙一刻,DDED以「偽8-bit的2D平面像素仿電視遊戲畫面的動畫影片」再現,〈防暴市民 vs 殘暴警察〉僅15秒的片段,大抵擷取自又屎又粗口的〈【話你戇鳩怕你嬲】無篩選版〉,是整條MV片最「乾淨」的。「乾淨」作為妥協是不夠的,。
再就是,網絡創作團體如學舌鳥、DDED、一字馬等都以撚手惡搞(二次創作)爆紅網絡,而〈【話你戇鳩怕你嬲】無篩選版〉在 Youtube 已逾540,000次點擊觀看,〈一字馬呈獻:反佔.中大.特輯〉亦有超過15萬人次。 挾高點擊觀看率來參與小眾藝術展覽活動,受到「被缺席」的關照,凸顯了二次創作的精神:自己創作自己傳播。自主性之於藝術,不是一如愛智之於哲學、潛意識之於心理學和逛商場之於中產生活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