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術議題

- 西九文化區 / M+

最新的專題文章如下。如欲閱讀有關同一議題的其他文章,可再點擊右下角資料庫的年份和月份。

故宮分館,和旁邊的M+
何慶基
at 10:46am on 23rd January 2017






(This article, entitled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and next to it the M+',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故宮博物館來港建分館,明顯是有政治動機。誠如梁振英所說,是要利用中華文化瑰寶,令對國家民族冷漠的港人,「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原先位處西九文化區核心位置的大型表演場地也得消失,換個標榜中華文化的博物館,在市中心擺放如祖先神位的強烈標誌。

大博物館願意借出珍藏肯定是好事,如大英博物館或盧浮宮願借出珍藏在港開分館,對文化旅遊以至公眾的文化觸覺必有幫助。從經濟和文化角度來看,建故宮分館對香港有利即使背後仍有其政治動機,亦無需心胸狹窄至馬上拒抗。但這「有利」是基於兩個假設,第一,是借來香港的不是一些故宮藏品的二流貨色;第二,是有卓越而獨立的策展機制,從文化藝術而非推動政治教育角度來演繹,才能保得住受尊重的專業地位。

較複雜的反而是西九特別是 M+ 的定位。一個花費巨大、經過多年諮詢始成形的計劃,原來可以是這麼兒戲,可以隨便的移走過大表演場地,也可突然間拿掉個大表演場地、突然間又加個新館。西九不是個雜貨攤,如斯大型的文化項目,必然有套因應本土文化需要和發展潛能的完整宏觀理念,加入新元素必然對其整體形象以至發展思維有巨大影響,正如收藏古物的博物館,除非有合理理由,不會突然加入時裝展館。究竟故宮放進西九,如何配合整個文化區的整體文化構思邏輯,特別是和另一主要視覺藝術場地 M+ 的關係?兩藝術館放在一起,關係必然串連,人們看西九時必定兩者一齊看。

「兩間博物館展現中華傳統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構成一幅華美的文化織錦」,是沒作研究的典型官僚癈話,西九管理局主席對 M+ 這主要視覺藝術空間的無知,實令人尷尬。M+ 的原有展藏構思,從來都不是「西方現代」。2007年的西九建議書, M+ 避用了「現代」和「當代」這放在西方歷史文化內始有意義的名詞,改用展藏「二十和二十一世紀藝術」作分類,是個重要強本土性的標誌。而 M+ 的最大特色,是以本土文化為重點,要求策展用「香港角度」(a Hong Kong perspective),除本土外也有建議展藏亞洲區內的藝術,這個「西方現代」,不知從那裡走出來?只能解釋是林鄭司長旁邊的官員,未做研究即掉進那談香港文化時必然是「融匯中西」的順口溜癈話,也可能是請來了大批西方專家後 M+ 已靜悄悄地改得面目全非。從官方說話中,西九又跌進了那「中西交匯」的老土思維。難道澳門、上海也不是中西交匯嗎?可否深層次點看看香港的文化特色?

有卓越藝術品在港展出,無論來自那裡始終都是美事。有趣的是,如果根據 M+ 原有構思,在展示傳統中華文化的故宮分館旁邊,會有間強調本土文化,特別是流行文化的 M+。兩者並非一定是對立,也可是一個文化跟另一文化中的伸延、互動、發展和變異。有足夠胸襟者,可視兩館並列為探討兩者的文化關係,相連點和矛盾之處。但觀乎 M+ 的發展路向,其呼應本土文化經驗和訴求的原有思維,早已慢慢消失,置身強勢的故宮分館旁邊,它只會變得更加無關重要。或許這也是香港的寫照。


原文於2016年12月24日刊於《立場新聞》
This review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tand News, 24 December 2016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