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術議題

- 藝術博覽會

最新的專題文章如下。如欲閱讀有關同一議題的其他文章,可再點擊右下角資料庫的年份和月份。

當代藝術這潭死水
何慶基 (Oscar HO)
at 6:12pm on 23rd April 2018





(This article entitled ‘The Stagnant Contemporary Art Scen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又到Art Basel,又是衣香鬢影,酒會開幕禮盡談藝術、高品味和拍賣價的時候。每年都去,因為是難得碰上各地藝術界朋友,也希望於云云展銷品中,找到心動的驚喜,偶爾看到些經典舊照片,或大師如Morandi作品,自是欣喜。但令人神迷和讚賞的當代藝術,往往少得可憐,大都是裝模作樣,像是在不停的提醒你:「我是藝術!」。


上課時談及上世紀20年代初達達畫派那刻意錯亂、挑釁精緻藝術以至政權的首個展覽,最終導五位達達成員被拉進法庭。這種戰鬥力在當代藝術中已不復見,無論如何批評、抗爭,只要在旁加上價錢牌,就把作品變成商品,市場上抗爭越辛辣,越是賣得好價錢。公平點說,也有當代藝術工作者堅持走自己的路,但畢竟只屬少數。藝術工作者走進市場追求更豐裕生活,並無不妥。但在文化產業、創意經濟高唱入雲的年代,藝術全然商品化,其對個人和社群意義大幅縮減時,問題便出現。

這股藝術商品化的熱潮,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湧現,星級藝人如Julian Schnabel巨額過檔其他畫廊馬房,一時成為藝術圈熱門八卦新聞,自此市場巨浪一發不可收拾。21世紀西方當代藝術因需求甄切價格升,自然要擴張市場,中國當代藝術在上世紀80年代,是希望透過批判反思,以締造新中國的重要文化武器,90年代已迅速變成滿足新東方主義的外銷畫。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價格的高升以及政府嚴打貪污,消費市場近年又嘗試在其他地方如印度、越南找尋新貨源。

自有人類以來,就有創意表述(或許不應用已被神化的「藝術」一詞),這些創意表述對個人的表現自我、發揮一己想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社群來說,則可建立族群團結和相互溝通、確認族群的文化身份、分享和傳遞共同價值等,其功能對任何族群的生存不容或缺。當創意表述逐漸變成是天才專才始可涉足的活動時,其個人意義也漸遭磨滅,社會意義亦大減。當創意進一步完全用於製造高級商品時,其社會更是微不足道。

幸好物極必反,近年社群藝術的迅速發展,反映出不少藝術和其他社群如社福界,開始走向另一方向探索。自2014開始筆者和同事每年均籌辦社群藝術的論壇和工作坊,而且都安排在這大型藝術展銷會期間舉行,希望在「文化產業化」大潮流下,重拾創意表述的普及性,以及它對個人、社群的意義。今年的主題是「關鍵詞」,首次由以往探討如何落實社群藝術的技巧和運作模式,轉向研究社群藝術的一些基本理念、專業操守和價值觀等。香港的社群藝術由起步探索,摸著石頭過河,已踏進另一更深更廣的層次,希望參考海外的專家,能協助本地的社群藝術進一步發展。

無論如何裝模作樣,概括而言,當代藝術已是死水一潭, 要看對個人、對社會有意義的「藝術」,便得在這潭水以外追尋了。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2018年3月16日
This review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tand News, 16 March 2018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