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術議題

- 創作和表達自由

最新的專題文章如下。如欲閱讀有關同一議題的其他文章,可再點擊右下角資料庫的年份和月份。

想把人民變蠢蛋的蠢蛋
約翰百德 (John BATTEN)
at 4:51pm on 23rd October 2017


(This article, entitled 'The fool who wanted to make people fool',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合作研究藝術刪禁的問題,研究進行了半年開始略有頭緒,發現政府最有效落實刪禁的方法,不是甚麼鎮壓制止,而是讓人民統統變成蠢蛋。

任何形式的強制操控,浪費資源兼且形象差劣。現今極權政府刪禁鎮壓手法比昔日極權者如史太林高明得多。最有效而全面的,不是威嚇、監控或以惡法來「依法管治」,這些方法即使壓制了言行,人家心底還是抗拒不服氣。最高超的是薰陶、教育,縮窄人民的目光視野,封閉其思想於細小領域,令整個社群不單不自知,且更沾沾自喜,井底裏以為盡得天下,甚至以此為傲。極權政府就是喜歡這類慢慢煙熏出來的蠢蛋。

要人民心服口服自甘墮落,不能強壓,要靠落藥催眠去磨滅智商。精於權術的英國殖民統治者深明此道,利用早輩逃港難民那寄人籬下、只求兩餐的卑微心態,培育不搞事只求兩餐的蟻民。多年前曾就香港藝術教育作研究,訪問早年於殖民政府教育署美術科任高職的華裔教育官,當年他曾向英籍上司建議加強中小學美術教育,得到的回應是「學生們學設計好了,學美術令他們想太多」。

「想太多」永遠是當權者的心中刺。簡化思維、縮窄視野,是統治良方。殖民地設立的金科玉律「繁榮安定」,回歸後繼續成為絕對權威。賣的仍是只要賺錢不問其他。繁榮指「有水」、安定指「不要搞搞震」。文化藝術往往是社會獨立思維的表徵,現在連搞文化藝術,都主要以經濟收益來量度,研究可吸引多少遊客,如何建立文化都會品牌,大型文化項目如西九,鮮有討論發展文化對本土有何深層次文化意義。網絡23條談的也是經濟回報,忽視對創意、個人表述的破壞。事事向錢看,腦袋和目光俱欠其他更高更闊理想視野,努力塑造的,是個聲色犬馬大家開心的夜總會。

教書多年,一直認為學生只顧打機唱K,以及盤算畢業後如何賺錢買樓買車。面對如此膚淺一代,心底倒有點失望,如果不是鄙視。怎知雨傘運動的出現,令為師者大跌眼鏡,不單因為他們原來有賺錢以外更高的理想和要求,而運動期間大部份人在追求理想過程中,展現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克制、和平、堅持和真誠。當權者及其附庸未能跳出思維枷鎖去了解新世代的思維,瞬即以井蛙之言,控以破壞繁榮安定的彌天大罪,以為齊齊賺錢,社會即成天上人間,所有人也得以全然發展,即使這繁榮絕不公平,有人賺得超級特別多,但漏斗效應最後也惠及貧下階層。例如多消費於是街頭多紙箱垃圾,六、七十歲老人家於是可多拾紙皮,多賺十元八塊。一個又一個老人家推着載上重甸甸紙皮的木頭車,穿插於車輛橫行的路上,快慢交錯,好一片港式繁華景象!

雨傘運動新世代搞亂這個繁華檔,大逆不道至竟要追求繁榮安定以外其他東西,統治者苦心經營、商家和權威學者努力推動的凡事向錢看傳統被打破,仍不知道一些已醒覺的新生代,再沒那為錢做乖乖的奴才心態。對自己、對這個由難民營已變成家的香港,有更高更遠的期望。

最近網上有英菲混血兒反駁王晶那「買到樓是成功」的短片,論點清晰鮮明,淋漓盡致的交代新一代對自己、對香港的理想,羅列井底蠢蛋看不到或不敢想的單薄思維,惹來無數網民激賞。年輕人的激烈行動,井蛙又是從錢的角度解釋,認為是因找不到工作、買不到樓造成,這可能是部份原因,但只要略為與學生溝通,便明白這些絕不是主因,特別是當大批離畢業找工作買樓還很遠的中學生也走上街時,蠢蛋也應嘗試了解年輕一代其他的理想訴求,例如民主與自由。如果連這點也看不到,也無謂浪費時間搞甚麼青年事務。

雨傘運動其一重要成就,就是鮮明地說出要擺脫至今仍持續的殖民式統治下那種思想模式,對自己和社會有更高更遠的要求。這思維解放的轉捩,定會耀目地留在香港史書上。至於那些嚴重近視、腦袋萎縮的蠢蛋,讓他們繼續留在自己成功購買的樓房內,繼續看陳年鹹片,繼續自欣自慰吧。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2016年1月5日。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Apple Daily, 5 January 2016.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