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為什麼還要看安迪.華荷?
文潔華
at 11:42am on 18th March 2013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is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Andy Warhol: 15 Minutes Eternal.)

這三幾年看了不少安迪.華荷的展覽,美國大中小城市的藝術館都隆重地接辦他作品的巡迴展,兩年前在維斯康辛州建築別具特色的密爾沃基(Milwaukee)藝術館便參觀過他的大型展覽。如果今回也踏足香港藝術館,看該館美麗經營安迪.華荷展,當然也因為其他原因。

我們對華荷這個人和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似是而非但又像非常坦白的黠語的興趣,可能比他的作品更大。人們欣賞他的創作意念,又跟他活躍一九六、七、八○年代的情意相關;當然還有他喜歡和拋諸腦後的人,包括那群在銀色「工廠」還未拆卸的兩年,其間進進出出的「美麗人」。我便特別注意非常動人但因服食海洛英上了癮頭而早逝的Edie Sedgwick,她是典型的,在他的工作室「工廠」裏度日與夜,成為他鏡頭下和絲網印刷焦點的女郎。她富有、輕盈、美麗、時髦活潑、有發自纖瘦身體但用之不竭的精力……。

少見有人細研華荷的絲網技術或他的Brillo Box的製作難度,多見的是在展覽中好奇他跟普普文化的關係;他是如何從設計、插圖、高跟鞋、伊莉莎白泰萊、夢露、毛主席、裝貨箱、罐頭湯、可樂瓶等進至他收藏不同時空及箇中故事的時間囊。彷彿華荷的作品都不是作品,而是他生平年代的裝飾;他是如此隨手和遊戲地故弄玄虛,讓人見證他的美國人生。如果您不大喜歡華荷,覺得他浪得虛名,故意在鏡頭前戴「黑超」詐懵扮啞或故意問非所答,倒不如考慮相信他所說的話都是真的,而想探究他及其作品的人如您,是否做得想得過度了,不經意地共同生產了安迪.華荷。

他看來像不知所措,在所有訪問前不置可否地反意義反深奧,甚至封口封眼,其實是極度坦誠地倒映他的世代,如何以煞有介事來掩飾生活裏的日益無聊、膚淺與貪婪。他不過在生產年代裏像兒童一樣拾起遊戲路上發現的玩具和它們的用料,愈便宜愈易製造來再玩一場便好。我們看華荷,都放下走進藝術館的凝重和肅穆的心情,看內心的遊玩本能如何被設計被色彩裝潢地包裝。我們其實都知道他在說些什麼,那也是我們的生活,只是沒有他的遭遇,及早精明的抉擇(學系、地方、僱主與僱員),還有計算。他的機警和尖銳,並不出現在鏡頭前。

展覽館內眾人都注意他在時間囊內收藏的到訪香港的遺物和照片,同時也舉目看館內吊掛的他的片言黠語:「賺錢是藝術工作是藝術好生意是最好的藝術」;「我是個深刻地膚淺的人」……。但在常引用的「每個人都可以在十五分鐘內成名」以外,他說過的還有「人們愈來愈長壽也長得老了,他們應該學習像嬰兒般生活久一些」,「您想認識華荷,單看他作品和他的長相的表面就夠了,背後其實沒有什麼。」「我不相信死亡,死者不過去了逛百貨店。」看華荷原來也是去看他如何逛商店,「避重就輕」地生活。


Exhibition: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 Andy Warhol: 15 Minutes Eternal
Date: 16.12.2012 - 31.3.2013    
Venue: 香港藝術館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原文刊於《信報》2013年1月29日 。
First published in th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29 January 2013.  



作者搜尋:

TOP